正文 128星图奔流(2 / 4)

加入书签

明立刻调出控制面板,发现是二号舱的二氧化碳浓度异常下降。“是通风阀故障了?”艾拉迅速拿出工具包,周明则打开应急供氧阀。二号舱种的是青稞,那是从西藏农科院引进的品种,对气体环境格外敏感。两人赶到时,青稞叶尖已经泛起淡淡的枯黄。“还好发现及时,”周明检查着通风阀的机械结构,“古法里说‘通风防病害’,到了火星还是这个理。”他们更换了故障阀门,又给青稞喷施了稀释的生物菌剂——这种菌剂的配方源自明代《农政全书》里的“粪丹”改良,能增强作物的抗逆性。三个小时后,二氧化碳浓度恢复正常,青稞的叶片重新挺括起来,在补光灯下舒展着生机。

    在金星的轨道上,“太白”天文台正捕捉着来自银河中心的微弱信号。这座由三十六个球面射电望远镜组成的阵列,如同悬浮在金星云层外的银色蜂巢,缓缓转动着对准天鹰座方向。首席天文学家陈砚之盯着主显示屏上跳动的波形图,指尖在控制台的触控屏上轻轻敲击,将信号强度放大了一百倍。屏幕上原本杂乱的噪声中,渐渐浮现出一组有规律的脉冲——间隔1.27秒,强度稳定在23焦耳,像是某种宇宙尺度的心跳。

    “排除了脉冲星干扰,也不是引力波的余波。”助手陆凯将分析报告推到陈砚之面前,眼里难掩激动,“这组信号的周期性太完美了,更像是人工调制的。”陈砚之没有立刻回应,他调出“太白”天文台建成以来收录的所有深空信号,将新发现的脉冲与十年前在天鹅座捕捉到的异常信号进行比对。以来信号的频率不同,但脉冲间隔的误差不超过0.001秒,像是用同一把“尺子”丈量过的宇宙密码。

    “还记得‘星际智慧图谱’里收录的玛雅天文历法吗?”陈砚之突然开口,陆凯愣了一下,随即调出对应的数据库条目。屏幕上显示着玛雅人绘制的银河星图,其中标注的“银河中心暗区”,与他们此刻观测的天区恰好重合。“玛雅人在没有望远镜的时代,就精准定位了银河中心,或许不是巧合。”陈砚之的目光扫过星图上的符号,那些类似眼睛的图案,竟与信号波形的峰值有着微妙的对应。

    “太白”天文台的冷却系统发出低沉的轰鸣,为运行过载的处理器降温。这组新信号已经持续了七十二小时,既没有增强也没有减弱,仿佛在宇宙中存在了亿万年。陈砚之将信号数据加密后发送至地球的“星际智慧图谱”数据库,附带的备注里写着:“疑似非自然深空信号,坐标与玛雅银河星图核心区重叠。”发送完成的瞬间,主显示屏突然闪过一道强烈的脉冲,信号强度骤升十倍,随后又恢复如常。陆凯惊呼出声:“它像是在回应我们的观测!”陈砚之却陷入沉思,他想起导师临终前说的话:“宇宙中的智慧或许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用无线电波打招呼,但它们一定会留下痕迹,就像人类在岩壁上刻下的壁画。”

    而在地球的实验室里,“星际智慧图谱”还在不断更新,收录着新的发现与古老的智慧,如同一条奔流不息的星河,将人类的文明与探索,永远传承下去,直至宇宙的尽头。这座深埋在青藏高原地下三百米的建筑,外墙由防辐射混凝土浇筑而成,内部却灯火通明,数百台服务器组成的矩阵发出均匀的嗡鸣,如同沉睡巨兽的呼吸。

    数据录入员林晓雨正对着屏幕核对“玄冥号”传回的冥王星冰壳结构数据,指尖在键盘上翻飞。她的祖父曾是“星际智慧图谱”的首批建设者,临终前把一枚刻着星图的铜片交给她,说:“这图谱里装着人类的过去和未来,每一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