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16无人作战与生态反恐的双重突破(2 / 5)
蔽洞穴等复杂场景。第一次测试时,无人机在藤蔓区连续撞障,无人车在陡坡上打滑失控。他对照《纪效新书》中“山林行军需‘逢林开路、遇坡搭桥’”的记载,对战术进行调整:“咱们给无人机加装‘激光切割器’,遇到藤蔓自动开辟通道;在无人车底部安装可伸缩抓地爪,借鉴登山者的冰爪设计,增强陡坡附着力。”调整后再次测试,装备通行效率提升60%,成功完成洞穴目标侦查任务。
陈凯的团队在平民识别系统研发中遇到挑战:复杂光线和遮挡物导致识别准确率不足80%。他翻阅林薇整理的《古代识人术》,看到《荀子·非相》中“听其言而观其行”的综合判断思路,决定引入“行为特征辅助识别”:“除了面部识别,系统还会分析目标的动作模式,比如儿童的跑动姿态、老人的行走节奏,结合携带物品判断身份——携带书包的大概率是学生,持有拐杖的可能是老人,多维度验证提升准确率。”他联合AI实验室优化算法,将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6%,同时加入“误判应急机制”,识别存疑时自动触发人工复核。
四月中旬,“反恐无人作战战术体系”迎来实战化测试。总部选择在东南沿海某岛屿,模拟“****藏匿于山林洞穴,挟持人质”场景。指挥中心通过智慧指挥平台远程调度:12架侦查无人机组成“锥行阵”,快速定位洞穴位置;8架伪装成海鸟的无人机携带声波装置,在洞穴外围制造干扰;4辆履带式无人车搭载破障工具,开辟救援通道;无人作战指挥子系统实时分析地形数据,动态调整装备阵型。
测试中,****突然释放***,遮挡无人机视野。系统立刻启动“红外热成像+地面声波”双重探测,锁定目标位置;王玲下达“人机协同”指令,一线队员通过AR眼镜操控无人机绕到洞穴侧后方,投放照明弹,同时无人车趁势突破障碍,成功解救模拟人质。全程无人员接触,无装备损伤,耗时仅12分钟。观摩的军方专家评价:“你们将古代‘奇正相生’的战术智慧与现代无人技术完美融合,开创了反恐作战的新范式。”
五月,该战术体系被纳入军方反恐实战教材,同时王玲小组接到新任务——研发“生态反恐战术”。随着反恐战场延伸至草原、沙漠、雨林等生态敏感区域,传统作战方式易破坏环境,总部要求结合古代“天人合一”理念,探索“零生态损伤”的反恐路径。
林薇第一时间查阅《周易·谦卦》“地中有山,谦;君子以裒多益寡,称物平施”的生态思想,以及《齐民要术》中“顺天时,量地利”的自然法则,提出“生态适配”核心原则:“古代农耕讲究不违自然规律,反恐作战也应如此。在草原地区,避免使用重型装备碾压植被;在雨林区域,禁止投放污染性驱散剂,优先采用生物识别、声波驱离等环保手段。”她设计了“生态风险评估模块”,提前录入作战区域的生态数据,如植被类型、动物迁徙路线、水源位置,作战方案生成前自动评估环境影响,标注**险动作并给出替代方案。
赵阳在基地搭建“多生态模拟训练场”,还原草原、沙漠、雨林三种典型环境。针对草原场景,他借鉴古代“骑兵轻装突袭”的思路,研发“轻量化无人作战装备”——碳纤维材质的无人机重量仅0.8公斤,不会压垮植被;无人车采用宽幅履带,减少对草地的压强。在沙漠场景中,参考“骆驼队耐旱行军”的特点,为装备加装太阳能供电模块和沙尘防护外壳,延长续航时间。雨林场景则模拟“猎人追踪”战术,无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