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120智融AI:开启反恐决策新范式(2 / 5)

加入书签

确不同场景下的装备使用、战术选择禁忌。例如,在“中东伊斯兰文化圈”的居民区任务中,规则明确禁止装备外形出现宗教禁忌符号,驱散手段优先采用声波而非强光。

    在后续的中东城市模拟演练中,AI根据文化适配数据库自动调整策略:将无人车涂装改为当地建筑常用的米白色,避开周五礼拜时段开展行动,用阿拉伯语语音警示替代传统声光警报。演练结果显示,任务完成效率提升30%,对当地民众生活的影响降低了50%。但新的问题随之出现:文化数据更新不及时,AI无法应对部分地区的文化习俗变化。例如,某东南亚国家近年兴起的新型节日活动,未被数据库收录,导致AI规划的行动路线与节日游行冲突。

    针对这一问题,林薇参考《资治通鉴》“通古今之变”的编纂思想,设计“文化动态更新机制”:建立全球文化观察员网络,实时收集各地文化习俗变化;开发“文化趋势预测算法”,通过分析社交媒体数据、新闻报道,预判文化习俗的演变方向。例如,算法通过监测某非洲国家年轻人的社交动态,提前6个月预测到当地传统禁忌的弱化趋势,及时更新数据库,确保AI决策的时效性。

    赵阳负责的“极端场景决策韧性”研发,同样面临严峻挑战。在模拟“台风叠加地震”的复合型极端场景中,AI因传感器数据紊乱,多次出现决策停滞。传统AI依赖稳定的数据输入,而极端环境下的信号中断、数据失真,恰好击中其短板。“古代军队在恶劣天候下作战,常依靠经验判断和简易信号传递决策,这种‘去数据依赖’的韧性值得借鉴。”赵阳说道。

    他带领技术组研究《孙子兵法·九地篇》中“衢地合交,绝地无留”的极端环境应对策略,提出“双轨决策机制”:常规状态下,AI以数据驱动决策;极端状态下,自动切换为“经验驱动模式”。该模式以古代极端环境作战案例为基础,构建“决策经验库”,收录“暴雨天扎营选址”“浓雾中行军路线”等1000余条经验规则。例如,当台风导致卫星信号中断时,AI根据“近山避水”的古代扎营经验,自动选择地势较高的山体背风处部署装备。

    为提升经验驱动模式的准确性,赵阳借鉴《考工记》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理念,升级装备的“环境感知冗余系统”:在主传感器外,加装红外、气压、震动等辅助传感器,即使主传感器失效,仍能通过辅助数据判断环境状态。同时,参考古代“烽火传信”的冗余通信思路,为装备配备“多模通信备份”,在极端环境下自动切换为无线电、声波等简易通信方式,保障基础指令传递。

    在“暴雪+电磁干扰”的模拟测试中,AI成功切换双轨决策机制:主传感器因暴雪覆盖失效后,辅助传感器通过监测温度、地形坡度判断环境;通信信号中断时,启用声波通信传递简易指令。最终,装备在无卫星数据支持的情况下,仍按计划完成了目标搜索任务。但测试也暴露出经验库覆盖不足的问题,针对“火山喷发周边区域”等罕见极端场景,AI因缺乏对应经验,决策效率大幅下降。

    为弥补这一短板,赵阳启动“极端场景联合推演计划”,联合全球15家极端环境研究机构,模拟“火山灰覆盖”“冰川消融洪水”等50种罕见场景。团队借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推演八阵图”的系统思维,对每种场景的环境特征、装备失效模式、应对策略进行系统化梳理,形成“场景-应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