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5冰雾共生 风澈的极寒探险笔记(5 / 6)

加入书签

生长了近10米,根系深深扎进冰层,将生态站牢牢固定在地面上;更让人惊喜的是,防护网上的鳞片在风暴的摩擦下,分泌出更多的黏液,这些黏液顺着防护网流下,在生态站周围形成了一层厚厚的保护膜,能更好地抵抗未来的冰雾腐蚀。

风澈在画册上画下了风暴后的生态站:银白色的防护网覆盖在棚顶,晶鳞藤的藤蔓像手臂一样拉住支架,周围是厚厚的黏液保护膜,旁边标注“第三层共生:晶鳞藤防护网+生态站”

林霜看着他的画,感慨道:“这就是冰雾星的生存智慧,植物和植物共生,植物和人类共生,只有相互依靠,才能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中活下去。”

接下来的一个月,团队在冰雾星建立了永久生态站。

他们在冰层上开了多个窗口,让暖穗麦的茎秆伸出水面,接受阳光的照射;在生态站周围种植了大量的晶鳞藤,形成一道天然的防护墙;在地下湖泊中投放了更多的氧泡藻,确保含氧量稳定;还在湖底种植了从沼泽星带来的浮净苔,用来净化水质,吸附水中的杂质。

暖穗麦成熟的那天,整个生态站都沉浸在喜悦中。

风澈和团队一起,通过冰层的窗口收割暖穗麦——麦穗是金黄色的,颗粒比火山星的焰麦更饱满,在冰雾的映衬下,泛着柔和的光芒。

王玲拿着检测报告,激动地说:“暖穗麦的蛋白质含量达到了15,含氧量比普通小麦高3倍,而且因为长期在低温环境下生长,麦粒中积累了大量的抗冻蛋白,即使在-20c的环境下也不会结冰,是理想的星际粮食!”

风澈抱着一束暖穗麦,走进地下湖泊的观测室。

透过玻璃,他看到湖底的景象:暖穗麦的根系和水绵苔、浮净苔缠绕在一起,氧泡藻的蓝光在水中闪烁,晶鳞藤的根系从冰层中垂下来,像一道道银色的帘子;湖水中的生物在暖穗麦之间游动,偶尔会啄食麦粒掉落的碎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他掏出画册,在最后一页画下了“冰雾星生态全景图”

:最上方是冰层和生态站,中间是伸出水面的暖穗麦,下方是地下湖泊,湖底是水绵苔、浮净苔和氧泡藻,冰层中是晶鳞藤的根系,旁边用红色的彩笔写下了一段长长的笔记:

“冰雾星教会我的,是‘共生’的另一种含义——它不仅是植物之间的相互帮助,更是人类与自然的相互适应。

我们带着种子来到这里,本想改造环境,却现是环境和植物在改造我们的认知。

晶鳞藤教会我们如何在极寒中防护,氧泡藻教会我们如何在黑暗中创造氧气,暖穗麦教会我们如何在绝境中收获希望。

这里的每一种植物,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真正的强大不是征服,而是融入。

当我们用晶鳞藤的藤蔓加固生态站,用氧泡藻的蓝光点亮湖泊,用暖穗麦的根系连接湖底,我们就不再是冰雾星的过客,而是成为了它生态系统中的一员。

下一个星球会是什么样子?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无论遇到多么恶劣的环境,只要我们保持对自然的敬畏,学会与植物共生,学会与团队并肩,就一定能找到生存的方法,找到属于我们的那片‘共生之地’。”

离开冰雾星的那天,风澈站在飞船的舷窗边,看着渐渐变小的星球。

冰层上的生态站像一个小小的灯塔,晶鳞藤的防护墙在阳光下闪烁,地下湖泊中的氧泡藻依然着蓝光,仿佛在向他们告别。

他的画册又厚了许多,里面夹着晶鳞藤的鳞片、暖穗麦的麦粒、氧泡藻的样本,还有团队在冰雾星的合影。

飞船冲破云层,向新的未知星球飞去。

风澈翻开画册,看着那幅“冰雾星生态全景图”

,嘴角露出了微笑。

他不知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