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不死鸟?(2 / 3)

加入书签

能种出的农作物无非是些寻常五谷,哪有什么能拿得出手的东西?”

    “即便是勉强能找到一些能产生直接效益的农副产品,那也不过是土里刨食的结果,产值微薄,除去成本,能有几个钱的纯收入呢?”

    他认为只有工业产品,才是来钱快的。

    发展工业才是首选。

    至于污染环境啊,危及百姓健康什么的,都要为经济让路,这是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发展工业才是硬道理”被他有意曲解。

    它常常挂在林维泉的嘴巴上,这句话几乎成了林维泉的口头禅。

    所以除化工厂外,他还力排众议,引进了水泥厂、皮革厂、造纸厂等几个污染行业。

    这几个企业在其他地方或许因为环保压力而被迫搬迁或关闭。

    但在这里,它们却如同找到了避风港。

    不仅顺利落户,还迅速生根发芽,成为了当地经济的新支柱。

    诚然,相较于化工厂这个公认的污染大户,其他几家企业的规模相对较小,其产生的污染看似有限。

    然而,积少成多,当这些污染源汇聚在一起时,其影响便不容小觑。

    随着工业活动的加剧。

    这一下,财政收入的确随之攀升,但代价却是百姓健康的日益受损。

    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不得不呼吸着被污染的空气,饮用着含有杂质的水源。

    这一切,如同一场无声的话剧,悄然上演。

    江昭阳与曲倏打过交道,只是不多,那仅有的几次接触,也仅仅是因为江昭阳受命于上,要为这位镇上的纳税大户撰写一篇宣传通讯。

    曲倏的企业在当地经济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每年为镇财政贡献的税收数额庞大。

    因此,他自然而然地成为了镇上领导们争相邀请的座上宾。

    当时的镇委书记傅正亮和镇长林维泉,对于曲倏这位“财神爷”自然是另眼相看。

    不仅在各种场合给予他充分的关注和支持。

    更是在政策上给予了很大的倾斜。

    而江昭阳所写的那篇通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

    正是这篇通讯的助力,曲倏成功当选为“全县十大杰出企业家”。

    他的名字和事迹迅速在全县范围内传开。

    成为了人们茶余饭后热议的话题。

    一时间,曲倏不仅收获了无数的掌声与喝彩,更在商界和政府间建立了更为广泛的联系。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