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线索(3 / 4)

加入书签

地现,自己早已犯了一个想当然的错误。

云溪镇的植物,大多是他从未见过的品类。

有的灌木叶片呈螺旋状卷曲,叶背上布满了针尖大小的银色圆点,到了傍晚还会透出微弱的蓝光;有的草本植物茎秆里流淌着淡紫色的汁液,触碰后指尖会残留一丝冰凉的麻痹感;还有的藤蔓会顺着异能量的流向生长,藤蔓上的花苞会随着能量波动开合。

这些植物与他从前在怀庆府、甚至在开封府见到的植被,有着天差地别的形态与特性。

正因为这份“陌生”

,过去这些天里,即便「造化之眼」清晰地映出它们的变化——比如某株灌木的叶片圆点数量从七颗增至九颗,比如某段藤蔓的生长度比前一日快了半寸,他也只当是这些特殊植物的“正常生长规律”

毕竟在他的认知里,万事万物本就处于不停的变化之中,而他初见这些植物时,它们便是这般奇特的模样;之后所有的细微改动,又都建立在这个“初始形态”

之上,没有任何参照物能让他判断“这是否反常”

这大概就是「造化之眼」最明显的弱点了:它能看见“变化”

,却无法判断“变化是否正常”

若是某样事物在张玉汝接触之前,就已经被人为改造、或是处于某种非自然的特殊状态,那么之后即便再生细微的变动,只要没有出“初始特殊状态”

的范畴,就很难让他生出警惕。

就像一个人从未见过真正的苹果,第一次见到的便是被染成蓝色的苹果,那么之后这颗苹果从浅蓝变成深蓝,他也只会觉得“苹果本就该是蓝色,颜色变深只是正常现象”

,绝不会想到“苹果原本该是红色”

当然,这个弱点并非无法弥补。

它更像是一块需要用“学识”

与“经历”

来填充的空白——随着张玉汝见过的植物越多、了解的物种特性越广,「造化之眼」捕捉到的变化,就能与他脑海中的“正常标准”

形成对比,那些异常之处自然会无所遁形。

比如他从前熟悉的“青灵草”

,正常情况下叶片边缘该是光滑的,若是「造化之眼」看到叶片边缘出现锯齿状凸起,他立刻就能判断“这株青灵草大概率被异能量污染了”

可面对云溪镇的陌生灌木,他没有任何“正常形态”

的参照,自然无法察觉异常。

简单来说,张玉汝的见识越广博,经历越丰富,这种“因陌生而忽略异常”

的情况就会越少。

反之,那些他从未接触过、从未了解过的事物,就像是藏在暗处的猎手,有机会凭借他认知中的“空白”

,对他造成“初见杀”

的效果。

这不是「造化之眼」失效,而是他的认知还未跟上眼睛的“看见”

,无法将“变化”

转化为“警示”

当然,即便存在这样的认知局限,「造化之眼」带给张玉汝的帮助,依旧是无可替代的。

它就像一柄藏在暗处的精密标尺,能帮他丈量出寻常人看不见的“异常轮廓”

张玉汝自己也说不清,这世间究竟有多少人选择了“变化之道”

,又有多少人能像他这样,开出「造化之眼」这类专注于观察细微的能力。

他只知道,从他离开怀庆府至今,走过的聚居地不算少,却从未听说过有第二个人拥有类似的能力。

想来即便真有,数量也必然极少,少到足以让这种能力始终处于“小众”

甚至“隐秘”

的范畴。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