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四五百零五章 追击的丘福(4 / 5)
命人备马,连夜入宫。
此时,宫中灯火未熄,皇帝朱祁镇正于御书房批阅奏章。忽闻赵文远求见,心中一动,命人宣其入内。
赵文远入内后,行礼毕,将张敬之弹劾书院贡士之事一一禀明,并呈上周世昌、李德明等人策问之策,道:“陛下明察,书院贡士策问之中,皆引经据典,言治国之道,何来妄议之说?张敬之此举,实为打压书院,欲断寒门子弟出仕之途。”
皇帝朱祁镇翻阅策问之策,眉头微皱,道:“朕观此策,皆引经据典,言辞恳切,确为治国之策,非妄议之语。”
赵文远趁机道:“陛下明察。书院之志,乃为天下寒门子弟提供一条出仕之途,使才学之士得以施展抱负。若朝廷能明察书院之志,书院之志便可真正立足天下。”
皇帝沉思片刻,道:“朕知书院之志,亦知书院贡士之才。然朝中旧族势力庞大,若贸然支持书院,恐引起朝局动荡。朕意,可命礼部、翰林院共同审阅书院贡士策问,若无妄议之语,则书院之志可保;若有不当之处,亦可据实处理。”
赵文远闻言,心中稍安,道:“陛下圣明,书院之志,必可得明。”
翌日,皇帝下旨,命礼部尚书李元甫、翰林院学士沈文渊共同审阅书院贡士策问,以明其内容是否合乎礼法。
李元甫与沈文渊接旨后,立即召集诸生策问之策,逐篇审阅。数日后,二人联名上奏,称书院贡士策问之中,皆引经据典,言辞恳切,实为治国之策,无妄议之语。
皇帝览奏后,召集群臣,于朝会上宣读李元甫、沈文渊之奏,并道:“书院贡士策问之中,皆引经据典,言治国之道,实为才学之士所作,无妄议之语。朕意,书院之志,可继续施行,书院贡士亦可继续入仕。”
此言一出,朝中大臣或喜或忧。旧族大臣虽心有不甘,然皇帝已下旨,亦不敢再行弹劾。而支持书院之大臣则纷纷上奏,请求朝廷正式承认书院贡士之制,以广开才路。
皇帝沉吟片刻,道:“书院之志,若欲真正立足天下,便须有正式之名。朕意,可设‘书院贡士’一科,与科举并行,以选拔真正才学之士。”
此言一出,满朝哗然。书院贡士之制,若正式设立,书院之志便可真正立足天下,寒门子弟亦可借此出仕。
赵文远闻讯,心中大喜,立即率书院诸生入宫谢恩。
皇帝朱祁镇望着赵文远,缓缓道:“书院之志,朕已允其正式设立。然书院之士,若欲真正立足朝堂,便须以才学服人,以治道立身。朕望书院之士,能真正为天下百姓谋福,而非仅为出仕之名。”
赵文远躬身道:“陛下圣明,书院之志,若欲真正立足天下,便须以才学服人,以治道立身。书院诸生,必将铭记陛下之训,为天下百姓谋福。”
自此,书院贡士之制正式设立,书院之志亦真正立足天下。寒门子弟得以借此出仕,士林风气为之一变。
书院之中,学子们皆欢欣鼓舞,林文昭与朱承志亦感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