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百六十二章 先生,你不能坑我啊(3 / 4)

加入书签

干预。”

    一名年长儒士拱手道:“大人,若士绅不愿资助,学堂如何维持?”

    朱承志淡然一笑:“朝廷已允设立‘寒门义学’制度,三年内由朝廷拨款支持。若士绅愿助,自当欢迎;若不愿,亦不影响义学运作。”

    众人闻言,皆露出欣喜之色。

    赵烈补充道:“此外,义学监察使将定期巡查各地学堂,确保教学内容符合朝廷规定,杜绝私塾化、贵族化。”

    会议持续至午时,各地义学负责人纷纷表态支持新政,并承诺将严格按照章程办学。

    ……

    数日后,朱承志亲自巡视松江义学。

    学堂内,学生们正在诵读《论语》,一名年轻教书先生手持竹简,讲解儒家义理,同时结合《大明律》与地方治理实例,引得学生纷纷提问。

    朱承志站在门外,静静聆听,脸上露出欣慰之色。

    王守仁轻声道:“大人,这些学生将来若能入仕,必能改变大明吏治。”

    朱承志点头:“是啊。他们不是为了功名而读书,而是为了百姓而读书。”

    巡视结束后,朱承志召集松江义学教职人员,亲自训话。

    “你们不是私塾先生,而是大明的启蒙者。”他沉声道,“义学的意义,不只是教人识字,而是教人明理、教人守法、教人自立。”

    众人肃然起敬,齐声应诺。

    ……

    与此同时,京城之中,朱瞻基正积极推动新政。

    他命人整理江南义学学子的文章、算术题、律法理解等资料,准备呈报陛下。

    “若能让陛下亲眼看到这些学子的成果,新政便可稳如磐石。”朱瞻基对杨士奇说道。

    杨士奇点头:“殿下所言极是。若能将这些资料呈报陛下,陛下必能理解新政的深远意义。”

    朱瞻基微微一笑:“此事我已安排妥当,不日便将呈报。”

    ……

    数日后,朱棣在御书房亲自翻阅江南义学学子的成果。

    “这些学生竟能写出如此工整的文章?”朱棣翻阅一份学生所写的《论治国之道》,眼中闪过一丝惊讶。

    杨士奇在一旁解释道:“陛下,这些学生皆为寒门子弟,若非义学,恐怕一生无望识字。如今他们不仅能识字,还能理解《大明律》,甚至能分析地方赋税制度。”

    朱棣沉思片刻,缓缓道:“若真能如此,义学确实可取。”

    朱瞻基趁机道:“父皇,若将义学推广天下,大明必能更盛。”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