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三百六十二章 先生,你不能坑我啊(1 / 4)

加入书签

    除非这件事,被人为地掩盖下去。

    不同于华中案的掩盖,事还是需要给老朱说,但不公开。

    一旦公之于众,别说金隆?、张龙等人是为了三万百姓,就是为了整个北平行省,也必死无疑。毕竟律令在那摆着,今日饶了他们,明天就有人敢效仿,这种头不能开。

    至于假死脱身?

    这个行不通,毕竟人多。

    只是,为这些人遮掩值不值?

    朱元璋不是一个好说话的皇帝,避重就轻也瞒不过他,若说一半藏一半,事发之后,这些人一样会死,顾正臣也会被......

    风起江南,变革悄然继续。

    朱承志深知,义学的推广虽已初见成效,但真正的考验才刚刚开始。士绅虽有响应,却并非真心,他们观望的,是朝中风向,是新政是否能真正稳固。而朱承志心中清楚,若要让义学在大明扎根,就必须让百姓真正受益,让士绅无法抗拒,让朝廷无法忽视。

    他召集王守仁、赵烈等人,商议下一步计划。

    “如今江南已设义学四十余所,学生逾五千人。”朱承志翻开手中名册,“但若要真正改变大明吏治,必须扩大规模,提升教学质量。”

    王守仁点头:“属下已命各地义学教职人员定期轮训,确保教学内容统一,杜绝因人而异。”

    赵烈笑道:“属下亦已安排义学监察使,巡查各地学堂,严防士绅干预教学,确保义学为百姓所用。”

    朱承志沉思片刻,道:“义学之设,非为取悦士绅,而是为寒门子弟谋出路。若士绅愿助,自当欢迎;若不愿,亦不能阻之。”

    王守仁道:“属下以为,可设立‘义学奖学金’,鼓励学子勤奋读书,凡成绩优异者,可保送入国子监,甚至直接授予官职。”

    朱承志眼前一亮:“此议甚好。若寒门学子能因义学而入仕,士绅便无法再视之为无用之物。”

    赵烈道:“属下已与户部沟通,朝廷可拨款设立专项基金,用于义学奖学金、教师薪俸及教材购置。”

    朱承志满意点头:“如此一来,义学便可真正独立,不依赖士绅,亦不依赖地方。”

    ……

    与此同时,京城之中,朱瞻基正积极推动新政。

    他命人整理江南义学学子的文章、算术题、律法理解等资料,准备呈报陛下。

    “若能让陛下亲眼看到这些学子的成果,新政便可稳如磐石。”朱瞻基对杨士奇说道。

    杨士奇点头:“殿下所言极是。若能将这些资料呈报陛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