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一百七十四章 被开除了(2 / 5)

加入书签

乎正在集结!”

    张定远眉头紧锁,随即命令全军进入一级戒备状态。他迅速调兵遣将,准备迎击可能到来的大规模进攻。与此同时,他还派人快马加鞭赶往京城,向朝廷请求增援。

    战斗爆发得比预期更快。当天傍晚,数千名蒙古骑兵突然从山谷中杀出,直扑明军营地。然而,这一次,他们面对的不再是毫无防备的军队,而是早已布下天罗地网的铁壁铜墙。

    经过一夜激战,明军最终成功击退了敌军。张定远站在城墙上,望着远处狼藉的战场,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这场胜利不仅仅属于他和他的将士们,更是全体边疆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

    ###第一百零八章朝堂博弈

    京城里,朝堂上的斗争愈演愈烈。尽管李文渊的新政得到了一部分官员的支持,但反对派的力量依然不容小觑。他们利用各种渠道散布谣言,试图动摇民众对新政的信任。

    礼部侍郎刘伯温再次成为皇帝身边的重要智囊。他建议李文渊采取更为积极的宣传策略,将新政的好处直接传递给普通百姓。为此,朝廷特别设立了一个专门的机构,负责编写通俗易懂的告示,并张贴在全国各地的集市和村庄中。

    此外,刘伯温还提议举办一系列公益活动,例如减免受灾地区的赋税、资助贫困学子参加科举考试等。这些举措不仅赢得了民心,也让那些试图煽动民愤的官员失去了立足之地。

    然而,反对派并未就此罢休。他们开始瞄准李文渊身边的亲信大臣,试图通过弹劾或诬陷的方式削弱皇帝的影响力。面对这样的挑战,李文渊展现出了超乎寻常的冷静与果断。他命御史台彻查每一起案件,绝不允许任何人借机公报私仇。

    一次朝会上,一位年长的官员站出来质问李文渊:“陛下,如今国库空虚,为何还要推行如此繁重的改革?难道不怕拖垮国家吗?”

    李文渊目光如炬,朗声答道:“朕深知改革之路艰难,但若不趁此时机革除弊病,大明又如何能长久兴盛?朕宁愿承受一时的非议,也不愿看到子孙后代陷入困境!”

    此言一出,满堂肃然。许多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纷纷表态支持皇帝,使得反对派的声势有所减弱。

    ---

    ###第一百零九章外交风云

    欧洲大陆上,大明使团继续展开紧张而繁忙的外交活动。团长林若川凭借其出色的口才和智慧,逐步打破了“伊比利亚联盟”设置的重重障碍。

    一天晚上,林若川受邀参加了一场由当地贵族举办的晚宴。席间,一位来自伊比利亚联盟的代表故意挑衅道:“听说贵国的海军虽然强大,但在远洋航行方面却经验不足,是真的吗?”

    林若川微微一笑,从容答道:“贵国确实拥有丰富的航海传统,但大明亦不甘落后。我们的‘宝船’舰队曾多次远航至非洲东海岸,甚至抵达过贵国所在的这片土地。至于经验是否足够,我想事实已经给出了答案。”

  &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