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5章 锦湖的未来(1 / 2)

加入书签

“对。

就是晶圆厂。”

然。

听秦向河一副去菜市场买颗大白菜的语气,唐爸爸和唐妈妈都无语了。

甚至怀疑秦向河对晶圆厂的了解。

他们虽是大学教授,但因专业关系,尤其是这几年来,电子行业日益兴盛。

对相关信息,也关注的越来越多。

晶圆厂便是其中之一。

还知道,国家对此是有一定重视的,之前通过国家工程项目,协助过一家民企引进。

不过,从八九年开始提上日程,到现在,谈判还没有实质的进展,等落实下来,怕还要等上好几年。

关键是,这个晶圆厂生产线,起初谈的时候,就比国外落后了一代,等到引进内地,还不知要落后多少。

此外。

这样落后的生产线,且还是尽量压缩规模,就这,也是动辄几十亿的投资。

不少人猜测,等这座晶圆厂落地,还有没有资金顺利投产,都成问题!

而眼下。

秦向河却说,由锦湖一家引进晶圆厂项目,还是时下主流的六英尺规格。

且不说能不能引进来,光投资,就不是现在的锦湖所能承担的。

最最关键的。

不是说,晶圆厂引进来,就万事大吉了的。

还需有下游产品,以及配套的生态,利润上,也至少能支撑晶圆厂正常运营才行。

最后。

是唐妈妈先合拢嘴巴,先打破沉默。

顾及到秦向河的“自尊心”

,她斟酌了下措辞,“小秦。

嗯,锦湖锐意进取,是件大好事。

国外公司开始将注意力投向内地,也确实很紧迫。

但是呢,饭要一口一口的吃,步子也不能迈得太大。

晶圆厂,你知道投资要多大吗。”

“阿姨,我知道。”

秦向河带着一丝苦笑的应声。

他能不知道吗。

锦湖也想一步步的慢慢来,可时间不允许啊。

以公司的展趋势,过两三年再启动晶圆厂项目,肯定要轻松许多。

然而。

到那时,就算再有钱,怕也很难引进晶圆厂了。

他都怀疑,随着经济展比前世轨迹提前,那个《瓦森纳协议》是不是也会跟着提前出现。

所以,vcd机事情过后,他一下子就感觉紧迫起来。

晶圆厂的投资规模有多大,他心知肚明。

更知道,也不是有了充足资金,就能建起晶圆厂的。

据前世的一则新闻报道。

九六年时,赶在《瓦森纳协议》落地前,高海华虹集团在工业部和高海市的大力扶持下,在集成电路项目上,创下了建国以来的投资记录,预计总和将过一百亿美元。

可以说,这个投资规模,加上当时电子产品的繁盛,绝对是瞄准了商业化和市场化的。

然。

没不久,就遇上了九七年的亚洲金融风暴,再后,是千禧年的互联网泡沫破裂。

这也将高海华虹的宏伟梦想彻底击碎。

西方国家为此还有过一段时间的喧嚣,嘲笑中国人妄想有了点钱就能搞起半导体产业。

其实。

高海华虹的失败,并不仅仅是被这两次金融灾难给击垮的。

半导体产业有过数次的产业链大迁移。

起初,美国半导体产业最为达,却痴迷于技术和专利壁垒,所带来无需时间和金钱投资的丰厚报酬,因此,开始将产业链往听话的日本转移。

这第二次大迁移,是美国看到日本半导体产业,渐渐展的如日中天。

日本的产品,更一度占据了全球市场的大半份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