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6章 锈门之后没人等(1 / 4)

加入书签

    宋昭是在一个没有风的清晨回到中转站的。

    那口废弃的通风井静静卧在戈壁边缘,铁栅锈得几乎与沙土同色,像一具被时间啃噬殆尽的骸骨。

    三天前,他在这里主持了一场沉默的追认仪式——没有悼词,没有花圈,只有一枚刻着“R08”的铜牌,被他亲手嵌进井沿的混凝土缝隙里。

    那时他还以为,那是终结。

    可现在,他蹲在牧民送信用的土墙角落,指尖正缓缓抚过一道极细的十字划痕。

    它太新了。

    墙皮本就酥脆,常年受风蚀剥落,但这道痕迹边缘整齐,无明显崩裂,显然是用钝器反复刻画而成。

    宋昭屏住呼吸,将降噪耳机重新戴上,试图捕捉空气中残留的震动频率。

    他的神经损伤虽已缓解,但残响感知仍能在特定情境下浮现——比如此刻,指腹摩擦刻痕时,耳中竟泛起一丝微弱的金属刮擦回音,节奏规律,三短一长,如同摩尔斯码中的“S”。

    这是应急小组内部标记撤离路线的方式。仅限核心成员知晓。

    而最后一个使用这种符号的人,是陆沉。

    宋昭猛地抬头环顾四周。

    监控早已瘫痪,最近的巡逻点在五公里外。

    如果陆沉真的回来过……那么他不是为了现身,而是为了确认一件事:是否有人接下了那卷磁带里的承诺。

    “你看见了光,”宋昭低声说,仿佛对着虚空陈述,“然后你转身,又把自己埋进了暗处。”

    他站起身,拍去裤腿上的尘土,立即调取边境三日内所有冷链运输申报记录。

    系统权限来自陈砚刚批下的纪检协查令。

    数据流在屏幕上滚动,直到两辆标注“疫苗转运”的冷藏货车引起警觉——原定驶向高原防疫站,却在进入西南关卡后突然变更路线,GPS信号在山区连续丢失四小时,最终指向一处早已注销的生物实验室旧址,代号“黑崖B - 7”。

    宋昭盯着地图上那个被红圈圈住的坐标,瞳孔微缩。

    那里曾是九十年代军方合作项目的试验基地,2003年因一场不明火灾封闭,对外宣称“设施损毁,资料焚毁”。

    可他知道,有些东西从来不会真正烧干净。

    与此同时,喀什实验室的灯光彻夜未熄。

    林晚站在光谱仪前,手套边缘沾着微量显影剂。

  &n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