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2章 少年实践(3 / 4)

加入书签

抗沙楠竹苗,验艺草检测显示苗成活率 88%。“这些网格固定了 50 亩沙丘,再也不会刮到附近的村庄了,” 卡玛尼拿着测风仪,“沙丘移动速度从每月 5 米降到 0.5 米,明年还能再扩种 100 亩。”

村民阿卜杜勒正用竹编储水罐收集雨水,罐身用 0.5mm 藤丝编织,内壁涂了竹草汁混合的防水剂。“以前要走 3 公里挑水,现在有了储水罐,下雨就能存水,还能用来浇竹苗,” 阿卜杜勒笑着说,“基地还教我们编竹编工艺品,上个月卖了 2000 美元,够给孩子交学费了。”

午时半,埃及环境部部长来到基地考察,看着成片的楠竹苗和治沙网格,感慨道:“六巷的非遗治沙模式,既解决了生态问题,又带动了就业,现在已有 3 个沙漠地区申请引进这种模式。” 林羽通过直播观看现场,屏幕里的村民们正围着楠竹苗唱歌,歌声里满是对绿色未来的期待。他突然明白:非遗的价值,从来不是停留在展厅里的作品,而是能在沙漠里扎根、能让村民笑脸绽放的实际改变。

未时?国际教材,模式输出

六巷的全球非遗培训中心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专员正在拍摄 “六巷模式” 教学视频。镜头前,赵阿公演示草木检测法:“用验艺草测竹苗,泛深绿就是健康;用银草测银饰,泛浅绿就是 900‰纯度,这些方法不用复杂仪器,适合所有地区。” 李大叔则展示楠竹种植的 “三段法”:“育苗期用竹草汁肥料,生长期分段采伐,成熟期做深加工,每一步都能兼顾生态与民生。”

专员将这些内容收录进《全球非遗生态治理培训教材》,教材里还附了六巷基地的实操案例:肯尼亚的固沙数据、坦桑尼亚的竹纤维生产线、埃及的治沙网格,每个案例都配了草木检测的原始记录。“这本教材要发给全球 193 个国家的非遗机构,让更多人学习六巷模式,” 专员说,“下个月还要在六巷举办首期培训班,招收 50 个国家的传承人。”

未时末,教材初稿完成,赵阿公在扉页上写下:“非遗不是古董,是能解决问题的活手艺;草木不是野草,是能守护标准的好帮手。” 林羽望着这句话,突然觉得:六巷模式能被认可,不是因为有多 “高明”,而是因为它扎根土地、贴近民生 —— 它知道沙漠里的村民需要什么,知道欠发达地区的传承人缺什么,所以才能跨越山海,成为全球都能学、都能用的方案。

申时?本土扩产,民生红利

六巷的非遗生态农场里,李大叔正指挥村民扩建竹草汁肥料车间。新车间里,机器将楠竹屑、艾草、竹炭按比例混合,自动发酵成肥料,每天能产 5 吨,比以前的手工制作效率提高 10 倍。“这些肥料不仅供咱们农场用,还要卖给周边的合作社,” 李大叔拿着检测报告,“验艺草测过土壤改良效果,用了这肥料,水稻产量能提高 15%,还能减少病虫害。”

农场的 “非遗农产品专柜” 前,村民王婶正给游客介绍新推出的 “竹草汁大米”:“这大米是用竹草汁肥料种的,没打农药,煮饭有股清香,” 她还展示了检测报告,“每公斤能卖 15 元,比普通大米贵 5 元,咱们村的 100 亩稻田,一年能多赚 50 万元。”

申时半,扩产仪式结束,村里的分红公示栏前围满了村民。公示显示,去年六巷村民人均收入突破 5 万元,其中非遗相关收入占比 60%,比 5 年前翻了 3 倍。“以前觉得守着老竹坡没前途,现在才知道,这竹子里藏着金元宝,” 村民李大爷笑着说,“我儿子在竹纤维车间上班,每月能赚 6000 元,比在城里打工还多。” 林羽望着热闹的场景,突然懂得:非遗的全球价值,最终要落回本土的民生 —— 只有村里的日子好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