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盛耀全国(4 / 4)
遗壮大从不在孤军奋战里,而藏在高校的支持、企业的合作、新成员的加入里,藏在每个为文化筑巢的瞬间。
戌时?观众反馈,暖心满馆
博览会临近闭馆,“观众留言区” 已贴满 300 多张留言条:有孩子用稚嫩的笔迹写 “我以后要当竹编师傅”;有年轻人留言 “非遗太酷了,已报名线上传承课”;有老年人写下 “看到老手艺还在,很欣慰,会带孙子再来”;还有外地游客说 “已订了去西安分中心的机票,想亲手做竹编皮影灯”。
阿竹、阿银等少年传承人忙着整理留言,将有价值的建议分类:“希望增加儿童非遗课程”“想要更多定制化文创”“建议在更多城市设体验点”—— 这些建议将作为联盟下阶段的工作重点。林羽帮忙拍摄留言墙,计划上传到数字平台,作为 “博览会珍贵记忆” 保存,“这是‘留言藏心意,反馈促改进’,” 林羽说,“观众的建议是最好的指南针,能让我们的非遗传承更贴近需求。”
闭馆前半小时,展馆突然响起《六艺非遗之歌》,这是少年传承人与高校学生共同创作的歌曲:“竹藤编岁月,银饰映时光,木雕刻传承,陶瓷载芬芳……” 观众们自发跟着哼唱,有的还举起手机录像,不少人眼角泛红。“这是‘歌声传情,闭馆也暖心’,” 赵阿公望着满馆的观众,“博览会结束了,但非遗传承的路还很长,有这么多人支持,我们有信心走得更远。” 望着哼唱的人群,林羽突然懂得 “观众反馈非易事,民心所向是动力” 的道理 —— 非遗永续从不在短暂的盛会里,而藏在孩子的梦想、年轻人的热情、老年人的欣慰里,藏在每个为文化蓄力的瞬间。
亥时?博览收官,总结展望
夜幕降临,博览会正式收官。联盟团队、分中心代表、高校师生聚在展馆内,总结成果:3 天展会接待观众 15 万人次,线上直播观看量 80 万,文创销售额突破 200 万元,签约合作 12 份,联盟扩容至 11 个分中心,收集观众建议 500 多条 —— 每项数据都远超预期。
赵阿公拿出 “忆艺草”,叶片映出博览会的精彩瞬间:开幕时的队伍、体验区的欢笑、论坛的讨论、展销的火爆、签约的场景,“这草记下的,不只是成果,更是六艺非遗的成长,” 他说,“从六巷到全国,从老匠人到少年传承人,从手工制作到数字传播,我们走出了一条‘标准传承、创新融合’的非遗路。”
李教授提出下阶段计划:一是推进新加入 4 个分中心的筹备,确保半年内落地;二是升级数字平台,增加 “非遗大师课”“线上定制” 功能;三是开展 “六艺非遗进校园” 全国行动,覆盖 1000 所中小学;四是筹备 “国际非遗交流展”,让六艺非遗走向世界。“这是‘收官非终点,展望新征程’,” 李教授说,“全国博览会只是起点,我们的目标是让六艺非遗成为世界认可的文化符号。”
林羽站在展馆中央,望着 “六艺非遗全国地图” 上闪烁的 11 个分中心标记,手里握着一片联盟草,叶片映出国际展的虚影:外国观众在体验竹编,国际学者在研究六艺标准,六艺文创在海外商店售卖 —— 他突然明白 “博览收官非易事,薪火相传向未来” 的真意 —— 非遗传承从不在一时的盛会里,而藏在成果的总结、计划的制定、梦想的展望里,藏在老匠人的坚守、少年的担当、众人的齐心的里,藏在每个为文化奔赴的平凡瞬间。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林羽离开展馆,衣褶里的竹草种子又发了新芽,叶片上的露水,映着博览会的盛况,也映着六艺非遗走向全国、迈向世界的壮阔未来 —— 只要匠心永续,薪火就会永远燃烧,老手艺就会永远年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