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非遗传情(3 / 5)

加入书签

竹蹲下来,用标准草叶片给她标出线:“你看,草叶指的地方,就是下一根藤丝该放的位置,慢慢来。” 小女孩跟着草叶的指引,终于编好了小筐,兴奋地举着给妈妈看:“妈妈,我会编竹筐啦!”

还有位六十多岁的大爷,看着银饰展品,突然对孙阿婆说:“我年轻时见过这种银木发簪,我娘当年就有一支,后来丢了。” 孙阿婆取出一支相似的发簪,递给大爷:“您要是不嫌弃,这支送给您,就当是老手艺的念想。” 大爷握着发簪,眼眶湿润:“没想到这辈子还能再见到这种发簪。” 林羽望着互动区的场景,突然懂得 “观众互动非易事,体验共情传温度” 的道理 —— 非遗传播从不在单向的展示里,而藏在标准草的指引、发簪的念想、老少的笑脸里,藏在每个为非遗传情的瞬间。

午时?突发小况,协作破局

午餐时段,互动区突然传来 “哗啦” 一声 ——“六艺小匠” 陶偶的展架被不小心撞倒,陶偶摔在地上,底座有点破损。阿陶急得快哭了:“这是我们熬了三个晚上做的,首站就坏了可怎么办?”

邻市的泥塑师傅王师傅走过来,捡起陶偶:“别急,我有办法。” 他取出泥塑用的软泥,混合着陶草的汁液,敷在破损处,再用手指轻轻塑形;阿陶则用细砂纸打磨接口,邻市的徒弟帮忙加热陶草汁液,让软泥与陶偶更好地融合。

林羽帮忙挡住围观的观众,解释:“我们正在修复,很快就能好,大家可以先去看其他展品。” 半小时后,陶偶修复完成,陶草的叶片贴在修复处,竟与陶偶的纹路融为一体,不仔细看根本看不出破损,“这是‘跨艺协作,破局有方’,” 陈师傅看着修复好的陶偶,“六艺本就不分家,泥塑的手艺也能补陶瓷的缺。” 林羽望着陶偶,突然懂得 “突发小况非易事,跨艺协作解难题” 的道理 —— 非遗传播从不在慌乱的应对里,而藏在软泥的修补、陶草的助力、伙伴的支援里,藏在每个为巡展救场的瞬间。

未时?媒体采访,少年发声

下午的媒体采访环节,记者们把镜头对准了少年传承人。阿竹拿着竹编框架,介绍:“这是我们用老竹坡的楠竹编的,藤丝粗细严格按 0.5mm 标准,保证每个框架都一样结实。” 阿银则展示银饰焊接:“我们分‘老手 800c’‘新手 750c’,既保证质量,又让新手容易学。”

有记者问阿木:“你们这么年轻,为什么愿意学老手艺?” 阿木握着木雕刀,指着木草映出的画面:“我阿公教我时说,老手艺里藏着做人的道理,比如雕刻要耐心,不能急,做人也一样。现在我们还能和邻市的伙伴一起做文创,觉得老手艺特别酷。”

林羽帮忙整理采访素材,发现记者们的问题大多围绕 “非遗年轻化”“联盟合作”,少年们的回答既讲技艺,又讲故事,还提到了观众的反馈,“这是‘少年发声,传播有力’,” 林羽想着,“比老匠人讲,更能让年轻人有共鸣。” 采访结束后,不少媒体表示要做专题报道,让更多人知道六艺非遗,林羽突然懂得 “媒体采访非易事,少年发声引共鸣” 的道理 —— 非遗传播从不在刻板的讲述里,而藏在少年的真诚、技艺的标准、故事的生动里,藏在每个为非遗圈粉的瞬间。

申时?研学互动,童心植艺

下午三点,邻市实验小学的 50 名学生来到展馆,参加 “非遗研学小课堂”。课程分为 “竹编 + 剪纸”“银饰 + 泥塑”“木雕 + 布艺” 三组,每组由两地工匠共同授课:赵阿公和邻市的剪纸师傅教孩子们编竹筐、剪图案,孙阿婆和泥塑师傅教孩子们做银线泥塑,郑阿公和布艺师傅教孩子们刻木牌、缝布贴。

林羽负责 “竹编 + 剪纸” 组的协助,看着孩子们用标准草叶片辅助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