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烟火人间(3 / 6)

加入书签

这是百工协作的力量,” 周伯的刨子将木板削成合适的形状,“单独任何一个行业,都挡不住这场暴雨。”

苏姨将各行业的工具汇总,用染布和绸缎做成临时雨棚,用木板和铁架固定,用陶罐和面盆接水,“《百工录》里说‘危难之时,百工同心’,” 她看着众人合力抗雨,“这才是市井存在的真正意义。” 林羽望着百工共同抗雨的场景,突然懂得 “市井的危机,从不是某个行业的灾难,而是全体的挑战”。

酉时?技艺传承,匠心永续

夕阳如金,九市的工匠们围坐在百工枢纽台旁,传授着各自的技艺。周伯教阿木刨木,秦叔教阿铁打铁,苏姨教阿染染布,王婶教阿面擀面,李伯教阿陶制陶,陈姨教阿绣绣花 ——“技艺是老祖宗传下来的,” 秦叔的铁锤敲打着铁砧,“我们得好好教,让它一直传下去。”

林羽看着年轻人们认真学习的模样,发现每个技艺都与对应的草木形态吻合,突然明白 “所谓传承,不过是把生活的智慧一代代传递”。远处传来晚归人的脚步声,与工匠的教学声共鸣,让人想起 “匠心传万代,烟火永人间” 的古训。

戌时?夜色渐浓,百工休憩

夜幕刚降,九市的工匠们渐渐收摊。木匠铺的油灯仍亮着,周伯在整理刨子;铁匠铺的火仍未熄,秦叔在擦拭铁砧;染坊的蒸汽已散,苏姨在整理染布;面坊的面粉已收,王婶在清洗面案;陶坊的陶轮已停,李伯在检查陶坯;绣坊的绣架已收,陈姨在整理丝线 ——“一天的活儿结束了,” 周伯的目光扫过木匠铺,“明天还得继续,生活就是这样。”

林羽看着工匠们疲惫却满足的脸庞,突然懂得 “市井的温暖,从不是轰轰烈烈的大事,而是平平淡淡的日常”。阿木将各行业的草木种子收集起来,撒在百工枢纽台周围,种子落地处立刻冒出细小的嫩芽。

亥时?月色如水,市井安睡

万籁俱寂,九市的街道恢复宁静。周伯的木匠铺、秦叔的铁匠铺、苏姨的染坊、王婶的面坊、李伯的陶坊、陈姨的绣坊,都在月色里静静矗立。木草的纹、铁草的刚、染草的色、面草的香、陶草的形、绣草的美,都在夜色里渐渐柔和,“所谓百工,” 周伯望着月下的市井,“不过是让每个人都能好好生活。”

林羽望着九市在夜色里的轮廓,木匠铺的暖、铁匠铺的刚、染坊的彩、面坊的香、陶坊的实、绣坊的美,突然明白 “市井的魅力,正在于生活的多样性”。

阿木将九市的草木露水混合在一起,倒入百工枢纽台的凹槽,露水竟化作市井生活的缩影,里面映着工匠们劳作的身影。林羽闭上眼睛,仿佛听见刨子的刨声、铁锤的敲声、染棒的搅动声、擀面杖的滚动声、陶轮的转动声、绣花针的穿梭声,在夜色里交织成歌。

天边泛起鱼肚白时,林羽走出九市。木匠铺的木草种子在他的衣褶里发芽,叶片上的露珠,映着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人间。

子时?竹匠铺灯暖,竹丝如弦

北巷竹匠铺的煤油灯在夜色里晕开暖光,老竹匠陈阿公的篾刀正顺着毛竹纹理游走。竹案上的 “竹艺枢纽架” 缠着青竹丝,节点处嵌着竹节,在灯光下泛着哑光,案边的竹草叶片带着竹纹,露水落在叶上竟顺着纹路凝成细丝 ——“这是老辈传下的‘凝丝草’,” 陈阿公的篾刀停在竹草旁,带起的竹丝在半空绕成竹篮雏形,“四十年前,我爹在此开铺,竹草就是那时的竹屑所化,能辨竹子韧性。”

林羽俯身细看,竹草的叶脉果然如竹纤维般细密,主脉隐现 “篾” 字,支脉向纸匠铺延伸,在根须处与纸草缠绕成竹纸纹理。《三坊六巷技艺录》摊在竹案一角,泛黄的纸页记载着:“三坊非巷,乃技艺延续之地;草木非丛,实匠心新生之证。”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