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垣畔生荣(3 / 5)

加入书签

辙。

下午的种植转向丹灶垣墙的裂缝。林羽依清玄 “顺垣固植” 之法,将垣墙裂缝中的碎砖轻轻清理,底层铺 5 厘米厚的草木灰(清玄称其为 “伏火灰”,能中和丹毒),中层填腐叶土与灶砖粉末的混合物,“草木灰柔而化毒,灶砖粉刚而固墙,” 清玄往土中掺着松针,“二者相济,既能让灵草扎根,又能加固垣墙,就像给垣墙装绿色筋骨。” 老魏用水平仪检测,垣墙的倾斜度比之前改善 1.5 度:“这便是‘道法自然’的智慧,” 他记录数据,“不用水泥灌浆,只借草木之力,既保古貌,又固墙体。”

中医药大学的师生们背着药篓来了。他们要在丹灶遗址建立 “丹生药草园”,采集灵草样本研究其化毒机制,显微镜下,丹砂草的叶片能分泌黄酮类物质,将土壤中的铅、砷转化为惰性化合物,茯苓的菌丝能缠绕丹砂颗粒,阻止毒素扩散。“这些数据要发表在《中国道教医药研究》,” 戴眼镜的教授调试着检测仪,“标题就叫‘道家丹灶文化与灵草解毒技术的融合实践’,让更多人知道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 林羽看着学生们给灵草标注五行属性 —— 丹砂草属火(化火毒)、茯苓属土(固地气)、芦苇属木(引水化毒),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以草木为笔,在丹灶的残垣上书写 “阴阳调和” 的还真篇章。

傍晚的山雨骤至,林羽与众人忙着加固垣墙上的灵草。清玄却立于丹灶前,任由雨水打湿道袍,手中八卦镜的镜面在雨中映出丹灶的全貌:“《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此雨为‘还真之水’,可助灵草化毒,无需躲避。” 雨水顺着丹灶的灶眼流淌,在灵草根部汇成细小的溪流,老魏抹着脸上的雨水笑:“以前下雨怕丹毒扩散,现在有了灵草,反倒盼着雨来,这就是‘变害为利’啊!” 雨幕中,丹灶的 “镇灶砖” 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清晰,灵草在雨水中舒展叶片,仿佛整个丹灶都在雨水的滋养下,慢慢恢复真脉的活力。

晚饭在丹房残垣下的石桌吃,铁锅炖的山鸡飘着丹砂草香,鸡肉的鲜嫩裹着草木的清苦。清玄道长取出珍藏的 “还真茶”,茶叶采自观后古柏旁的野生茶树,用炼丹灶的余温烘干而成:“此茶吸丹灶真脉而生,性温而味醇,” 他给每人斟茶,“恰如这丹灶的灵草,虽生在火毒之中,却有化毒之性。” 吕工从包里掏出份检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丹灶周边的土壤砷含量从 12 倍超标降至 3 倍:“达到遗址保护标准了,” 他眼里闪着光,“再种半年,就能在轻度污染区种药用植物,给观里增加收入。”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将《太初规则》与《道德经》并置案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对应 “丹灶之生,始于真脉,成于阴阳,盛于天地”;“无为而治” 对应 “不强行干预,只顺灶之势”;“阴阳平衡” 对应 “火毒柔草,相生相克”。窗外的雨还在下,雨水顺着丹灶的灶眼流淌,在残垣前汇成小小的水洼,清玄在月下打坐,口中默念《清静经》:“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林羽突然悟了,所谓 “还真”,从来不是恢复炼丹的旧貌,而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顺应丹灶的真脉,借草木的力量,让被火毒损伤的天地自行愈合。

深夜的丹灶突然传来响动。林羽举着手电出去,光柱里惊起只夜鹭,翅膀扫过残垣的砖面,发出清脆的回响,嘴里叼着的虫子身上沾着丹砂草的黏液。清玄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此鸟为‘丹灶之灵’,常来遗址饮水,今现身此处,是真脉复苏之意。” 林羽蹲在灶眼旁,发现被夜鹭踩踏过的丹砂草,根系反而更发达 —— 原来自然的扰动,并非破坏,而是 “道法自然” 的一部分,让草木在磨砺中长得更坚韧。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