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垣畔生荣(1 / 5)
晨雾在丹灶遗址的青石垣间缠绕成缕时,林羽正蹲在龟裂的丹灶旁,将手持式 x 射线荧光仪的探头抵在泛着青灰的灶砖上。屏幕上的铅含量数值在 148mg\/kg 处停滞,砷含量跳至 92mg\/kg—— 这是道教名山 “还真峰” 下的古丹灶遗址,千年前道家炼丹师在此炼制 “九转还丹”,遗留的丹砂、硝石渗入土壤,加上近代盗挖者的破坏,让这片曾 “丹气绕垣” 的圣地沦为毒土,裸露的灶砖在风雨侵蚀下剥落如鳞,与散落的炼丹陶罐碎片、锈蚀的探铲构成丹灶破败的图景。“县志记载,明清时这里还有道长炼丹,” 丹灶遗址保护办的吕工抚摸着垣墙上 “还真丹房” 的残刻,刻字旁的丹砂痕迹已发黑,“后来丹砂泄漏,周边五十米内草木枯绝,灵草要是能在这灶砖缝里扎根,也算给丹灶续上真脉。”
雾中传来木屐踏砖的声响,身着月白道袍的老者拄着枣木杖走来,杖头挂着个竹编丹篓,篓中盛着丹砂草、茯苓等灵草,腰间系着块刻有 “还真” 二字的玉牌。“贫道清玄,守此丹灶三十载,” 老者将丹篓中的松针撒在灶砖缝隙,指尖轻捻便有淡香散开,“此灶属‘火毒余孽,土失中和’之相,《道德经》云‘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炼丹本为求长生,却因火毒伤了天地,强行植草如饮鸩止渴,终会枯萎。” 林羽闻言翻开帆布包中的《太初规则》,指尖恰好落在 “太初之火,用于济物,滥则焚生” 的批注上,与清玄道长手中《周易参同契》的 “阴阳相须,无可偏胜” 相映。“道长是说,需先解灶中火毒,复土壤中和之气,再植灵草,而非强种?” 林羽指着丹灶旁仅存的一株枯松,“就像《太初规则》里说的‘火之毒,需以木化之;土之偏,需以水润之,不逆其性’?” 清玄抚须而笑,从丹篓中取出株叶片泛红的灵草:“此草名‘丹砂草’,能吸丹毒、化火滞,恰合‘致虚极,守静笃’之理,可先以它探丹灶之真脉。”
生态修复团队与还真观的弟子们扛着工具来了。曾是文物修复师的老魏拖着个磨损的竹刷,刷毛上还沾着灶砖的青灰,“这灶砖比铁皮还硬,” 他用竹刷清理灶缝里的丹砂渣,“当年盗挖者用炸药炸丹灶,把地下的炼丹废渣都翻出来了,现在想让草长出来,比给青铜鼎刻花还难。” 观里的小道士们则在整理散落的炼丹陶罐,竹筐里装满碎瓷片,“清玄道长说‘物尽其用’,” 穿灰布道服的小道士用麻绳捆扎陶罐,“这些旧罐能当花盆,既存古意,又能护根,不能像以前那样当垃圾扔了。”
第一批灵草苗在丹灶的灶眼缝隙中栽种。林羽依清玄所授 “顺灶嵌植法”,不强行凿开灶砖,只将灶眼周边的丹砂渣轻轻扫开,底层铺 10 厘米厚的苔藓 —— 这些苔藓采自观后阴坡,能吸毒保水,中层填腐叶土与炼丹废渣的混合物(清玄称其为 “还真土”,腐叶属阴、废渣属阳,阴能化毒、阳可松土),“《道德经》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清玄往土中撒着晒干的柏叶,“丹砂废渣含火毒,腐叶土含阴润之气,二者相济,方能解灶毒、养灵根。” 林羽往灶眼缝隙中植入丹砂草,根系遇 “还真土” 立刻舒展,清玄用罗盘复测:“此处为‘离’位,属火,与丹砂草的‘化火毒’之性相合,丹灶真脉已通三分。” 吕工用土壤重金属检测仪监测,种植区的铅含量从 148mg\/kg 降至 95mg\/kg:“这便是‘道法自然’的妙处,” 他在丹灶垣墙上标注方位,“不与灶争,只借灶之势,比强行挖土省工十倍。”
早饭在丹房残垣下的石桌吃,粗陶碗里的小米粥飘着丹砂草叶,谷物的温热裹着草木的微涩。老魏啃着窝头说起十年前的盗挖事件,盗墓贼用炸药炸丹灶,崩飞的灶砖砸坏了周边的古柏,“那时候只想着丹灶里的‘仙丹’,哪顾得上遗址死活,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