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玄渊涵虚(3 / 5)
其为 “化淤灰”,能中和淤毒),中层填腐叶土与闸石粉末的混合物,“草木灰柔而化毒,闸石粉刚而固闸,” 玄涵往土中掺着松针,“二者相济,既能让灵草扎根,又能加固闸体,就像给闸体装绿色筋骨。” 老何用水平仪检测,闸体的倾斜度比之前改善 1.8 度:“这便是‘道法自然’的智慧,” 他记录数据,“不用水泥灌浆,只借草木之力,既保古貌,又固闸体。”
水产研究所的师生们背着采样箱来了。他们要在水府建立 “水生药草园”,采集灵草样本研究其化淤机制,显微镜下,玄渊草的根系能分泌黏液,将淤泥中的有机污染物吸附成团,水菖蒲的叶片能释放化感物质,抑制蓝藻生长。“这些数据要发表在《中国道教环境研究》,” 戴眼镜的教授调试着检测仪,“标题就叫‘道家水府文化与灵草化淤技术的融合实践’,让更多人知道传统智慧的现代价值。” 林羽看着学生们给灵草标注五行属性 —— 玄渊草属水(通脉)、水菖蒲属木(化淤)、泽泻属水(解毒),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以草木为笔,在水府的闸体上书写 “阴阳调和” 的涵虚篇章。
傍晚的雷阵雨骤至,林羽与众人忙着加固闸旁的灵草。玄涵却立于闸前,任由雨水打湿道袍,手中八卦镜的镜面在雨中映出水府的全貌:“《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此雨为‘通脉之水’,可助灵草化淤,无需躲避。” 雨水顺着闸体的石缝流淌,在灵草根部汇成细小的溪流,老何抹着脸上的雨水笑:“以前下雨怕淤泥扩散,现在有了灵草,反倒盼着雨来,这就是‘变害为利’啊!” 雨幕中,闸体的 “镇闸石” 被雨水冲刷得愈发清晰,灵草在雨水中舒展叶片,仿佛整个水府都在雨水的滋养下,慢慢恢复涵虚脉的活力。
晚饭在闸旁的石亭吃,铁锅炖的鲫鱼飘着玄渊草香,鱼肉的鲜嫩裹着水生草木的清苦。玄涵道长取出珍藏的 “涵虚茶”,茶叶采自闸旁的野生茶树,用河水冲泡而成:“此茶吸水府涵虚气而生,性凉而味甘,” 他给每人斟茶,“恰如水府的灵草,虽生在浊水之中,却有化淤之性。” 楚工从包里掏出份检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水府的 cod 值从 135mg\/L 降至 68mg\/L:“达到地表水 5 类标准了,” 他眼里闪着光,“再种半年,就能在闸后放养鱼苗,给村民增加收入。”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将《太初规则》与《道德经》并置案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对应 “水府之生,始于涵虚脉,成于阴阳,盛于天地”;“无为而治” 对应 “不强行干预,只顺水之势”;“阴阳平衡” 对应 “浊水灵草,相生相克”。窗外的雨还在下,雨水顺着闸体的石缝流淌,在石亭前汇成小小的水洼,玄涵在月下打坐,口中默念《清静经》:“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 林羽突然悟了,所谓 “涵虚”,从来不是强行清淤的洁净,而是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顺应水府的涵虚脉,借草木的力量,让被淤毒损伤的水域自行愈合。
深夜的水府突然传来响动。林羽举着手电出去,光柱里惊起只白鹭,翅膀扫过水面,溅起的水花落在灵草叶上,嘴里叼着条小鱼。玄涵不知何时站在身后:“此鸟为‘水府之灵’,常来水域捕鱼,今现身此处,是水脉复苏之意。” 林羽蹲在闸缝旁,发现被白鹭踩踏过的玄渊草,根系反而更发达 —— 原来自然的扰动,并非破坏,而是 “道法自然” 的一部分,让草木在磨砺中长得更坚韧。
第二天清晨,村民们送来自制的 “五行水府盆”。用旧木盆改造成花盆,盆身刻着五行符号,分别装着对应金木水火土的基质:金(金属碎屑,化顽石)、木(木屑,养根系)、水(海绵,保水分)、火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