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7章 玄渊涵虚(1 / 5)

加入书签

晨雾在玄渊水府的石闸上凝成水珠时,林羽正蹲在泛着黑沫的闸前水域,将手持式水质检测仪的探头探入水中。屏幕上的 cod 值在 135mg\/L 处跳动,总氮含量达 8.2mg\/L—— 这是道家典籍记载的 “玄渊水府”,始建于隋代,曾是 “水脉通衢、鱼跃莲开” 的水利枢纽,近代因上游工厂排污与泥沙淤积,让这片曾 “涵虚映天” 的水域沦为黑臭水体,石闸的青石板在污水浸泡下泛着黑锈,与散落的船桨、废弃的渔网构成水府破败的图景。“《玄渊水府志》载,唐代有高道在此设坛祭水,” 水府遗址保护办的楚工抚摸着闸壁上 “玄渊” 二字的残刻,刻字旁的水纹已被淤泥覆盖,“后来污水直排三十年,连水草都不长了,灵草要是能在这闸畔扎根,也算给水府续上涵虚脉。”

雾中传来木屐踏水的声响,身着蓝布道袍的老者拄着竹杖走来,杖头挂着个竹编渔篓,篓中盛着水菖蒲、泽泻等灵草,腰间系着块刻有 “涵虚” 二字的玉佩。“贫道玄涵,守此水府四十载,” 老者将渔篓中的枯荷铺在闸前淤泥上,指尖轻捻便有清苦的水生草木香散开,“此水属‘水浊木枯,土淤气塞’之相,《道德经》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水府之衰,非因淤塞,实因水脉断绝,强行清淤如断流治水,终会复淤。” 林羽闻言翻开帆布包中的《太初规则》,指尖恰好落在 “太初之水,清于脉通,浊于气塞” 的批注上,与玄涵道长手中《管子?水地》的 “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通流者也” 相映。“道长是说,需先通水府涵虚脉,化淤解毒,再植灵草,而非强挖硬清?” 林羽指着闸旁仅存的几株水芹,“就像《太初规则》里说的‘水之性,顺脉而清,依草而净,不逆闸之势’?” 玄涵抚须而笑,从渔篓中取出株叶片如剑的灵草:“此草名‘玄渊草’,能通水脉、化淤浊,恰合‘致虚极,守静笃’之理,可先以它探水府涵虚脉。”

生态修复团队与玄渊观的弟子们扛着工具来了。曾是水利工人的老何拖着根磨损的清淤耙,耙齿上还沾着黑色的淤泥,“这淤泥有半米厚,” 他用耙子戳着闸前泥地,“当年清淤用的抽泥泵,把水府的底泥都抽走了,现在想让草长出来,比给黑水变清还难。” 观里的小道士们则在清理闸缝的垃圾,竹筐里装满塑料袋与碎玻璃,“玄涵道长说‘物尽其用’,” 穿灰布道服的小道士用麻绳捆扎枯木,“这些枯木能当浮岛骨架,既护闸体,又存水意,不能像以前那样当垃圾扔了。”

第一批灵草苗在闸缝的淤泥中栽种。林羽依玄涵所授 “顺淤嵌植法”,不强行挖除淤泥,只将闸缝周边的浮泥轻轻拨开,底层铺 15 厘米厚的碎牡蛎壳 —— 这些牡蛎壳采自下游滩涂,能吸附淤泥中的氮磷,中层填腐叶土与河泥的混合物(玄涵称其为 “涵虚土”,腐叶属阴、河泥属阳,阴能化毒、阳可肥草),“《道德经》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玄涵往泥中撒着晒干的莲籽,“淤泥含淤毒,腐叶土含阴润之气,二者相济,方能通水脉、养灵根。” 林羽往闸缝中植入玄渊草,根系遇 “涵虚土” 立刻舒展,玄涵用罗盘复测:“此处为‘坎’位,属水,与玄渊草的‘通水性’相合,水府涵虚脉已通三分。” 楚工用浊度仪监测,种植区的水浊度比闸中心低 45%:“这便是‘道法自然’的妙处,” 他在闸壁上标注方位,“不与水争,只借闸之势,比强行清淤省工十倍。”

早饭在闸旁的石亭吃,粗陶碗里的米粥飘着玄渊草叶,谷物的温热裹着水生草木的清苦。老何啃着窝头说起二十年前的清淤工程,他和工友们在齐腰深的黑水里作业,抽上来的淤泥能堆成小山,“那时候只想着清淤,哪顾得上水脉死活,” 他望着雾散后的黑水河,“现在种上灵草,哪怕只能让水清一点,也算赎点罪。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