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星站碟畔(1 / 5)

加入书签

抛物面天线的微波在戈壁滩上掀起热浪时,林羽正蹲在卫星地面站的馈源舱旁测量电磁辐射。频谱分析仪的曲线在 5μw\/cm2 处形成陡峭的峰值,天线基座的混凝土被常年风沙磨出蜂窝状凹痕,与散落的波导碎片构成科技与荒漠碰撞的印记 —— 这是航天测控中心技改办齐工圈定的 “深空通信生态修复区”,要在这座亚洲最大的深空探测站试种强抗辐射灵草,“当年建 35 米天线时,推土机推平了半片梭梭林,” 他抚摸着馈源舱上 “嫦娥工程” 的烫金标识,“微波辐射半径 3 公里内寸草不生,灵草要是能在副反射面旁扎根,也算给星际通信装个绿色缓冲带。” 烈日下的卡塞格伦天线泛着金属冷光,馈线接口的缝隙里,几株耐盐碱的碱蓬正从防雷接地体边缘探出头,叶片在强电磁辐射中蜷成细条状。

空间环境专家邵博士推着场强仪走来,探头接近天线馈源时,仪表的显示屏瞬间被干扰信号覆盖。检测屏上的电磁辐射峰值跳至 8μw\/cm2,土壤盐碱度达 8.5:“超高频电磁辐射 + 极端干旱复合胁迫,” 她用频谱仪捕捉到 22Ghz 的微波信号,波形在屏幕上如锯齿般锋利,“得种能谐振吸收微波 + 泌盐固沙的灵草品种,就像老测控工程师说的‘沙拐枣抗风,白刺可固盐’。” 林羽翻开帆布包里的《太初规则》,指尖划过 “天有经纬,草木能应” 的批注,想起泽丰村用沙拐枣固定流沙的法子:“得搞‘圈层布防’,” 他指着站区的电磁辐射分布图,“天线 100 米内种强抗辐射灵草筑墙,100-500 米种耐盐品种固沙,500 米外种经济型品种护路,就像给深空站编张立体生态网。”

地面站的工程师们穿着防辐射服来了。运维组的老顾拖着根磨损的波导,法兰盘的密封垫上还沾着沙尘,“这些灵草得经得住折腾,” 他用扭矩扳手在天线基座的裂缝里拧出孔洞,“夏季的 50c高温、冬季的 - 30c严寒,比罗布泊的骆驼刺耐糙。” 周边的牧民们则在清理柴油发电机房,防渗渠里残留的油污在阳光下泛着彩虹:“要在不影响测控精度的前提下种植,” 戴羊皮帽的大叔用 ph 试纸检测渗液,“不能遮挡激光测距仪,就像邵博士说的‘植绿不扰波,固沙不偏轨’。”

第一批灵草苗在 35 米天线的副反射面支撑柱间隙栽种。林羽教大家用 “谐振嵌植法”,沿支撑柱根部凿出 50 厘米深的环形槽,底层铺 30 厘米厚的石墨烯 - 蛭石复合材料 —— 这些石墨烯是卫星电池板的回收废料,中层填脱硫石膏与沙漠腐殖土的混合物,“这些石膏能降低土壤 ph 值,” 他往土中掺着纳米铁氧体粉末,“促进灵草叶片形成电磁谐振结构,增强微波吸收能力,就像给植物装微波天线。” 邵博士在旁用频谱分析仪监测,屏幕上的辐射衰减曲线从 8μw\/cm2 降至 2.5μw\/cm2:“种植点选在辐射强度 5-6μw\/cm2 的区域,” 她标注着方位角,“既能让灵草存活,又能高效吸收微波能量,就像给深空站装绿色滤波器。”

早饭在站区的防风食堂吃,不锈钢餐盘里的沙葱包子混着灵草碎,谷物的粗粝裹着草木的辛烈。老顾用搪瓷缸舀着过滤后的雪水说 2016 年的沙尘暴,12 级狂风掀翻了 25 米天线的防护罩,维修时发现周边 300 亩梭梭林全被沙埋,“那时候就靠编织袋挡沙,” 他望着烈日下的馈源舱,“现在种上灵草,哪怕只能减少一成的风沙侵蚀,也算给天线基座减负。” 林羽望着槽里舒展的灵草叶,叶片在微波辐射中微微震颤却不焦枯,突然觉得所谓 “共鸣”,就是让冰冷的天线与鲜活的草木、无形的微波与有形的根系,在电磁与生物场的交织里完成和解。

上午的种植遇到难题。液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