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2章 净厂池畔(3 / 4)
酸型品种,煮出来的汤带着淡淡的杏仁香,“这草比活性炭还能去味,” 负责除臭系统的小张说,“放在值班室里,硫化氢的味道明显小多了,这叫‘天然除臭剂’。” 崔博士从包里掏出份检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厂界氨氮浓度降至 1.2mg\/m3:“达到一级排放标准了,” 她眼里闪着光,“再种一个月,就能在深度处理区种水生鸢尾,给尾水做最后道净化。”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理念可以互补,比如 “生物脱氮” 与 “灵草泌氧”,“污泥稳定化” 与 “植物分解”,只是技术路径不同。窗外的雨还在下,雨水顺着处理池的溢流槽流淌,在厂区的明沟里汇成清澈的溪流,他给小陈发去消息:“需要批模块化种植箱,用玻璃钢制作,能嵌在沉淀池的导流墙上,既不影响水流又能增绿,就像给污水厂装绿色抽屉。”
深夜的污泥脱水机房突然传来响动。林羽举着手电出去,光柱里惊起只夜鹭,鸟喙里叼着条泥鳅,翅膀扫过不锈钢压滤机,发出金属的颤音。他想起崔博士说的 “污水处理厂生态岛”,突然明白这里不仅是净化设施,也是城市生物的中转站。蹲在种植槽的边缘,发现被夜鹭粪便滋养的灵草长得格外粗壮 —— 原来人类的代谢废物与自然的生命循环,能在黑暗里孕育出更坚韧的平衡。
第二天清晨,玻璃钢厂送来了模块化种植箱。箱体的蜂窝结构既轻便又抗压,内侧的导流槽能引导水流与根系接触,“按您说的耐腐标准做的,” 厂长用盐酸测试箱体,“浸泡 24 小时无变形,比塑料盆耐用十倍。” 林羽和职工们将种植箱嵌在沉淀池的导流墙上,种上挺水型灵草,根系在水中舒展如银网:“这叫‘立体净化’,” 他调整箱体角度时说,“既能利用上层空间,又能增加与污水的接触面积,就像给处理池挂绿窗帘。”
崔博士的团队开始布设智能监测网。传感器伪装成曝气头的样子,埋在灵草根系周围,“能实时监测 do、oRp 和污染物浓度,” 她调试着物联网终端,“超标时自动调节曝气量,就像给灵草装个智慧管家。” 环保志愿者们则在制作 “污水植物图谱”,每个品种都标注着净化效能与生长特性,“扫二维码能看污染物降解动画,” 戴橡胶手套的女生展示图谱,“比单纯的技术手册有意思多了。”
中午的 “净水资源市集” 设在厂前广场。林羽和职工们摆了个 “灵草净化站”,展示灵草在不同污染浓度下的生长状态,玻璃缸里的污水经过灵草过滤,从墨黑渐变成透明,旁边的展板上贴着《太初规则》与《污水处理工程技术规范》的对照条文。穿工装的老工程师们用模型演示污水处理流程,当讲到灵草如何辅助微生物降解有机物时,围观的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叹。老王趁机展示他收藏的水质监测数据,泛黄的记录本上,2010 年的 cod 曲线像陡峭的山峰,而现在的曲线已变得平缓如坡:“这是最直观的变化,” 他拍着数据本,“灵草就像给系统装了稳压器。”
下午的生态修复在污泥填埋场展开。林羽教大家用 “植被 - 蚯蚓联用技术”,先在填埋层铺设 20 厘米厚的秸秆垫层,播撒耐重金属灵草种子,再投放赤子爱胜蚓,“《农桑辑要》说‘土得虫而活,草得土而旺’,” 他往垫层里撒着蚯蚓粪,“蚯蚓能疏松污泥结构,灵草能吸收重金属,搭档干活像给污泥做深度排毒。” 崔博士用重金属检测仪扫描,数据显示铅、锌含量下降 40%:“这叫‘生物修复协同效应’,” 她对比数据,“比单纯的化学淋洗更彻底,还能形成稳定的植被层。”
傍晚的夕阳给污水处理厂镀上金边时,污水生态馆的开馆仪式开始了。穿校服的孩子们捧着灵草苗,沿着曝气池的栏杆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