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云路生芳(3 / 4)
中午的 “空港市集” 设在航站楼的中央大厅。林羽和地勤们摆了个 “灵草净化展”,玻璃罐里的油污染土经过灵草处理,变得疏松肥沃,旁边摆着《太初规则》与《航空港环境保护标准》的对照本。穿制服的飞行员指着标准里的 “生态缓冲带” 条款,拍着种植箱笑:“这灵草比我们还懂机场规矩,” 他比划着安全距离,“既不越线又能干活,比人工绿化省心多了。” 老周趁机展示他收藏的机场日志,泛黄的纸页上记着 “2008 年,跑道两侧土壤重金属超标 3 倍,植被覆盖率不足 15%”,“那时候光想着扩建,” 他拍着日志笑,“现在灵草帮我们补课,也算对得住这片地。”
下午的垂直绿化在航站楼玻璃幕墙上展开。林羽教大家用 “模块攀爬法”,在幕墙外侧安装航空级铝合金轨道,轨道上悬挂种植槽,槽内填着轻质陶粒与椰糠的混合物,“《营造法式》说‘高楼植绿,需借巧力’,” 他往槽里栽着藤蔓灵草,“枝条能顺着轨道横向生长,既不挡采光又能遮阳,就像给玻璃墙贴层隔热膜。” 徐博士在旁用热成像仪检测,屏幕上的幕墙温度图如彩色瀑布:“种灵草的区域比没种的低 8c,” 她放大画面,“能省 30% 的空调能耗,这叫生态效益变运营效益。”
摄影爱好者们扛着长焦镜头来了。他们镜头下的空港灵草有种科技美感:橙红色种植箱与银白色航空器形成强烈对比,藤蔓缠绕的轨道如抽象艺术,地勤人员驾驶牵引车从灵草旁驶过的画面更是充满动感。“这些照片要参加航空摄影展,” 戴机场通行证的摄影师说,“标题就叫‘云端的绿’,让更多人知道飞机场也能这么美。” 林羽看着取景器里的画面,突然觉得自己做的不只是种植,是在给冰冷的航空枢纽注入生命的诗意。
傍晚的雷暴让航班大面积延误。林羽和地勤们忙着加固种植箱的连接绳,徐博士则检查监测设备的防雨性能,雨水敲打航站楼玻璃的声音如鼓点,灵草的叶片在风雨中反倒更显翠绿。“你看这排水多顺畅,” 老周抹着脸上的雨水笑,“以前暴雨准积水,现在灵草的根系像海绵,比改造排水系统管用。” 雨幕中,跑道的灯光透过雨珠,在灵草叶上投下流动的光斑,像无数跳动的绿色星辰。
员工食堂的晚饭加了道灵草炖乌鸡汤。灵草用的是货运区的耐油污品种,炖出来的汤带着淡淡的矿物香,“这草比紫苏还提鲜,” 空乘小李舀着汤说,“以后长途飞行前喝碗,比咖啡提神,还不伤胃,这叫‘航餐神草’。” 徐博士从包里掏出份监测报告,最新数据显示 pm2.5 浓度较种植前下降 22%:“达到优良标准了,” 她眼里闪着光,“再种三个月,就能在停机坪边缘种苜蓿,给机场的绿化洒水车当燃料 —— 用植物养植物,才算真循环。”
夜里整理资料时,林羽把《民用机场设计规范》里的生态条款与《太初规则》做比对。发现很多理念异曲同工,比如 “净空保护” 与 “草木控高”,“噪音防护” 与 “绿带吸声”,只是应用场景不同。窗外的雨还在下,雨水顺着航站楼的排水槽流淌,在地面汇成网状的溪流,他给小陈发去消息:“需要批登机牌花盆,用再生纸浆压制,内置灵草种子和营养液,旅客登机时领取,落地后能种出纪念草,就像给旅程留个绿色尾巴。”
第三天清晨,雨过天晴的空港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林羽乘机场摆渡车巡查,发现玻璃幕墙上的藤蔓灵草已经爬了五米高,卷须紧紧抓住轨道的卡扣,徐博士说这是 “立体空间的最佳利用”。出发层的灵草间,有麻雀在筑巢,老周说这种 “家麻雀” 对环境要求极高,“有它们在,就说明空港的生态真的好转了。” 地勤们在航站楼入口挂起横幅,红布白字写着 “每平方米灵草每天能吸附 5 克航空污染物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