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漕渠漾绿(2 / 4)

加入书签

年间的《漕运志》记载,‘舟泊此处,必汲水煮茶,味甘洌’。” 林羽抿了口茶,发现茶汤里浮着细小的灵草嫩芽 —— 是伙计们特意加的,“客人都说加了灵草的茶更清口,” 小伙计擦着茶桌笑,“林先生要是不嫌弃,我们茶馆认养一段河道,天天来浇水。” 很快,沿岸的商铺老板们都来了,饭馆的厨师要种能当香料的灵草,布庄的老板娘想种能染色的品种,青石板路上很快排起认养队伍。

傍晚的霞光给运河镀上金箔时,周教授的检测仪终于传来好消息。经过吸附处理的河段,石油类物质含量降至 0.05mg\/L,灵草幼苗的枯萎叶片开始返青,“你看,” 她指着叶片上的绒毛,“这些纤毛能吸附油珠,就像微型清洁机器人。” 老秦提着刚蒸的菱角走来,竹篮里的菱角还带着河泥的腥气:“区里要把旧粮仓改造成‘运河生态馆’,” 他剥着菱角说,“馆长想请你在馆前的水池里种灵草,既当景观又能演示净水过程,就像给老粮仓装个活的水表。”

晚饭前的空闲,林羽跟着老顾驾着小划子巡河。木桨搅碎水面的霞光,两岸的红灯笼渐次亮起,像串在河道上的珍珠。“前面的拐弯处有股山泉汇入,” 老顾指着雾中的芦苇荡,“当年蒸汽船加水就靠它,现在水温比别处低两度,适合种喜凉的灵草。” 划过废弃的水磨坊,轮轴的锈齿间长出丛野菖蒲,根系上还缠着半片旧船板,“这草能驱蚊,” 老顾摘下片叶子揉碎,“夏夜行船时,船娘就用它熏舱,比蚊香管用。”

夜里的运河格外静谧。林羽在粮仓改造的休息室整理记录,笔记本上画满河道断面图,标注着不同水域灵草的生长差异:“浅滩区:株高 20cm,根系发达;深水区:株高 15cm,叶片宽大,需增氧。” 窗外传来夜航船的马达声,灯光在水面拖出长长的光带,像给河道系了条银链。他摸出手机给小陈发去设计图:“需要一批竹制浮岛,用杞柳编成六边形,能拼接成不同形状,既让灵草扎根,又不影响行船。”

深夜的码头突然传来响动。林羽披衣出去,借着月光看见只水鸟正在石笼旁啄食,嘴里叼着条被灵草缠住的小鱼。他想起周教授说的 “食物链修复”,突然明白健康的水生态里,每个环节都缺一不可。蹲在驳岸看水鸟掠过水面,发现被啄食的灵草断茎处,正冒出细小的新芽 —— 原来草木的生命力,在流水里比在土地上更顽强。

第二天清晨,竹艺合作社送来了浮岛。六边形的竹框里填着水生植物专用基质,边角用旧船钉连接,“按您说的模块化设计,” 老匠人用麻绳加固接口,“每块能承受十斤重的灵草,十块拼起来就是个小生态系统。” 林羽和志愿者们将浮岛推入水面,用缆绳固定在码头的桩上,岛与岛之间留着两米宽的航道:“这叫‘舟草共生’,” 他调整浮岛间距时说,“既方便游船通行,又能让灵草连成净化带,就像给河道铺了块绿格子布。”

周教授的团队开始安装水下增氧机。设备做成荷叶的形状,隐藏在浮岛下方,气泡从 “荷叶” 边缘冒出,如串珠般升到水面,“深水区的溶氧量不足,” 她调试着定时器,“每天凌晨四点开机,模拟自然涌泉,既补氧又能搅动水体,就像给河道做晨练。” 环境专业的学生们则在沿岸安装水质监测屏,数据每小时更新一次,“让散步的市民随时看到变化,” 戴眼镜的男生指着屏幕,“灵草长得好不好,河水清不清,数字说了算。”

中午的 “运河市集” 设在旧粮仓前的广场上。林羽和志愿者们摆了个 “灵草净水站”,玻璃缸里的浑浊河水经过灵草过滤,变得清澈见底,旁边摆着《太初规则》与《水经注》的对照本。穿长衫的老学者指着《水经注》里的 “渠水又东,经灵草滩”,激动得胡子发抖:“原来古人早就发现灵草净水的功效!” 老顾趁机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