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檐角生春(2 / 4)
坡度,按老房子‘三进三出’的排水设计做的,比您家地漏还管用。”
傍晚的雷阵雨来得迅猛。林羽和志愿者们忙着加固防风障,竹篾在风中发出呜呜的声响,像远处传来的箫声。雨水顺着女儿墙的排水槽流下,在地面汇成细小的溪流,赵工的蚯蚓箱却安然无恙 —— 箱底的排水孔正渗出清澈的液体,“这是蚯蚓粪液,” 她用试管接住几滴,“是最好的天然肥料,比任何化肥都管用。” 林羽望着雨幕中的灵草,叶片在风雨中反而更加舒展,突然明白老话说的 “雨养苗,风长根”,逆境里的生长往往更扎实。
临时搭建的值守棚用旧广告布和竹架拼成。夜里的露水打湿了林羽的笔记本,他正在绘制灵草的生长记录:“水塔组:株高 7cm,叶片 3 片,因风力大茎秆偏矮;梯间组:株高 11cm,叶片 5 片,生长态势良好。” 棚外传来窸窸窣窣的响动,手电照过去发现是张奶奶,她手里捧着个搪瓷盆,里面盛着刚煮好的绿豆汤:“我瞅着你们年轻人辛苦,” 她别过脸不去看灵草,“这汤里放了薄荷,败火。” 林羽接过汤盆的瞬间,发现盆底印着的牡丹花纹,竟与露台上瓦当的残纹隐隐呼应。
第二天清晨的惊喜藏在水塔顶部。那几株被风刮得东倒西歪的灵草,竟在茎秆基部长出了气生根,像小手般紧紧抓住铁架的锈迹。“这是植物的应急机制,” 赵工调整着检测仪,“就像老水手在颠簸的船上会自动抓紧缆绳。” 王师傅踩着梯子爬上水塔,用竹篾给灵草扎了个简易的支撑环:“给它们加个‘救生圈’,” 他往下抛着多余的竹条,“免得被风刮跑了。” 阳光穿过竹环的缝隙,在灵草叶上投下细碎的光斑,像撒了把跳动的金粉。
社区的孩子们放学后涌到露台。穿碎花裙的小姑娘指着水塔尖叫:“那里有鸟窝!” 林羽顺着她的指尖望去,喜鹊在灵草旁边筑起了巢,枯枝间还夹杂着几片灵草叶,“它们把灵草当成邻居了,” 他笑着说,“就像你们愿意跟好朋友住在一起。” 男孩们对王师傅的竹艺更感兴趣,围着看他用旧竹椅的零件做花盆,榫卯结构拼合的声音清脆如叩玉:“这叫‘天圆地方’盆,” 老木匠掂着成品,“上圆下方,符合老祖宗说的规矩。”
中午的市集在露台角落开张。李姐带来了社区食堂的馒头,王师傅的竹编小筐里摆着灵草书签,赵工则用检测仪给居民们免费检测室内空气质量。“我家老爷子总咳嗽,” 穿西装的年轻人拿着检测报告皱眉,“甲醛含量 0.12mg\/m3。” 林羽递给他包灵草干叶:“泡水喝能缓解,” 他指着露台上的幼苗,“最好还是在家里摆几盆,这草的吸附能力比绿萝强三倍。” 张奶奶突然凑过来说:“我家阳台能种不?” 她手里的竹拐杖轻轻碰了碰灵草叶,像在跟老朋友打招呼。
下午的屋顶改造会议上,李姐展示了新的规划图。彩色铅笔勾勒出的露台上,灵草种植槽沿着女儿墙蜿蜒,中间留出蜿蜒的步道,用旧青石板铺就,“还要建个雨水收集池,” 她指着图纸上的圆形区域,“用小区淘汰的消防水箱改造,王师傅说能做成‘天圆地方’的样式。” 林羽补充道:“得留块‘种子交换区’,” 他画出草图,“让居民们把自家种的花草带来交换,就像以前的货郎换东西,越换越热闹。” 赵工在图纸边缘标注:“风速≥6 级时启动自动防风板,借鉴老风车的原理。”
傍晚的霞光给露台镀上了层金红。林羽蹲在水塔下,看着喜鹊夫妇带着雏鸟试飞,它们的翅膀掠过灵草叶,带起阵阵清香。王师傅正在给新做的竹制花盆刻字,“檐下春” 三个字苍劲有力,刻痕里填着绿色的颜料,“这是给张奶奶做的,” 他放下刻刀,“她说要放在阳台当‘镇宅草’。” 远处的老城厢渐渐亮起灯火,灰瓦屋顶的轮廓在暮色中起伏,像片安静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