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道贯西东(2 / 5)
字:“草木无乡,适者为家。” 窗外飘进片槭树叶,林羽把它夹进《太初规则》,与泽丰村的茶芽标本成了邻居。手机收到王教授的消息,附来灵草基因与苏州护石苔的比对图,螺旋状的链条在屏幕上缠绕如结,“这叫‘基因相亲’,” 教授的语音带着笑意,“比人介绍对象靠谱。”
第二天清晨去网师园,露水在 “殿春簃” 的芍药花瓣上打转。林羽给新栽的灵草浇第一遍水,用的是从 “彩霞池” 舀的活水,“得让它先喝口本地的水,” 周师傅举着长柄勺的动作如祭天,“就像客人来了先递茶,礼到了,心才能安。” 有群写生的学生围着画灵草,穿校服的小姑娘突然说:“它的根须在石缝里拐了个弯,像在鞠躬。” 林羽想起《太初规则》里的话:“草木有谦德,遇阻则绕行,而非硬抗。”
上午去苏州工艺美院,学生们正用 3d 打印技术复刻灵草形态。打印机的喷头吐出 pLA 材料的动作如挤奶油,与李阿姨的苏绣绷架隔桌相望,“传统是‘慢工出细活’,” 带队老师指着打印件上的红纹,“现代是‘巧工传其神’,就像你们带的园土和我们的塘泥,混在一起才养草。” 林羽掏出艾草布带,学生们用扫描仪把纹样扫进电脑,“要做批文创护腰垫,” 老师笑着说,“让老手艺穿上新衣裳。”
午饭在美院食堂吃,餐盘里的 “灵草青团” 泛着浅绿。是学生们按林羽说的配方做的,糯米粉里掺了灵草汁,“比超市买的多股土腥味,” 戴眼镜的男生咬了口,“但像从地里长出来的,踏实。” 林羽望着窗外的香樟树,突然觉得这城市的草木比人更懂融合 —— 香樟树下的苔藓是本地的,附生的兰花是外来的,却长得像一家人。
下午去甪直古镇的农具博物馆,馆长正给架清代的秧马刷桐油。木构件的榫卯咬合处泛着暗光,“这玩意比插秧机轻,” 馆长扶着秧马的弧度如扶犁,“但得懂‘借力’,就像你们的灵草,在苏州活下来不能全靠蛮力。” 林羽在展柜发现个竹制育苗盘,纹路与泽丰村的一模一样,“这是民国年间从你们那带过来的,” 馆长指着标签,“当年有个泽丰村的货郎,挑着这盘在江南走街串巷,卖茶籽换丝绸。”
回市区的路上,周师傅绕去 “双塔市集”。摊位上的 “灵草茶包” 摆成方阵,是用苏绣纱布包的,“卖得比网红奶茶好,” 摊主递来试喝杯,“老人家说喝着像小时候外婆煮的草茶,年轻人说包装好看,各取所需。” 林羽看着茶包在热水里舒展的样子,突然明白所谓 “融合”,不是让所有人都喜欢同一个点,而是让不同的人都能找到自己的喜欢。
第三天清晨去寒山寺,晨钟的余韵绕着银杏古树。林羽在碑廊前的石缝里栽下最后株灵草,用的是从青崖山带来的泉水浇灌,“《枫桥夜泊》里的霜,现在变成了灵草的露水,” 周师傅合掌的动作如祈福,“诗里的愁绪,也变成了草木的生机。” 有位敲钟的僧人走过,递给林羽片银杏叶:“这树见过太多离别,” 他指着叶脉,“但每年都发新叶,就像你们的灵草,换了地方还是要生长。”
上午去苏州图书馆查《吴郡志》,古籍部的管理员捧出明代的刻本,书页里夹着的 dried 灵草与林羽带来的标本比对,轮廓分毫不差,“乾隆年间的地方志写过,” 管理员指着批注,“‘灵草生太湖石隙,可治腰疾’,原来你们的草早就在我们这扎过根。” 林羽拍下古籍里的图样,与《太初规则》的插画拼在一起,像给失散多年的兄弟拍了张合影。
离开苏州前,李阿姨送来批绣好的灵草手帕。每块帕角都绣着极小的 “苏” 字,与泽丰村的艾草纹样缠在一起,“给青崖山的孩子们当见面礼,” 她叠手帕的动作如收茶,“让他们知道,苏州的针脚里,也长着泽丰村的草。” 周师傅往林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