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章 阡陌入城(2 / 7)
的插画惊人地相似。
午后的园田浸在蝉鸣里。林羽给灵草测量株高,卷尺拉伸的 “咔啦” 声里,读数停在 37 厘米 —— 比上周长高了 5 厘米,红纹已蔓延到主茎,像给植株系了条渐变的红腰带。他在观察日记上画下生长曲线,曲线的弧度让他想起泽丰村的梯田轮廓,“明天该掐顶了,” 笔尖在 “促分枝” 三个字下画了波浪线,“《太初规则》说‘灵草长至三尺需断顶’,现在换算成厘米就是 33 厘米,古人的尺度里藏着大学问。”
两点钟,中药房的老中医带着学徒来采灵草花。铜制的药铲切入土壤的角度始终保持 45 度,“取花不伤根,” 老中医示范的动作如行针,“就像针灸得找准穴位,采药也得懂草木的性情。” 学徒们用竹篓盛放花朵,篓底垫着松针,“这松针能保持花的新鲜,” 学徒解释的语气带着认真,“林老师说就像给茶叶垫箬叶,都是借草木的气养草木。” 林羽看着被小心采收的花朵,突然觉得这园田不仅在培育植物,更在传承一种对待自然的敬畏之心。
三点的阵雨来得急促,豆大的雨点打在竹棚上 “噼啪” 作响。林羽和孩子们一起给灵草盖防雨布,布面的纹路是防水的现代材质,边缘却用传统的蓝染布条包边,“蓝染布能抑菌,” 他用竹竿撑起布面的动作如撑船帆,“就像咱村的蓑衣,既防水又透气,老法子的智慧不能丢。” 雨水中的灵草叶片更显翠绿,红纹在水汽里晕成朦胧的粉,像幅被打湿的水墨画。
四点雨停时,园田的石板路泛着水光。林羽检查滴灌系统的流量,水珠从滴管落下的频率均匀如呼吸,每株灵草的受水量精确到毫升,“这系统能根据土壤湿度自动调节,” 他调整阀门的动作如调茶炉,“但水流速度我调成了和泉眼渗流一样的节奏,太快会冲根,太慢又浇不透。” 滴灌管在菜畦间铺成细密的网,像把青崖山的溪流脉络搬进了社区园田。
傍晚五点,夕阳给园田镀上金红。林羽整理工具的动作如收茶篓,卷尺、铲子、ph 试纸在竹篮里各归其位,“《考工记》说‘审曲面势’,工具也得顺应其性,” 他用艾草水擦拭木柄,水汽里的清香能防蛀,“就像给茶篓刷桐油,都是让物件活得更久。” 竹篮的提手处缠着布条,布条上的补丁是用兰婶寄来的茶袋布缝的,茶袋布上的经纬还保留着装过谷雨茶的痕迹。
六点的炊烟从社区厨房升起。林羽把采收的菜豆、青菜交给厨师,食材的水珠在不锈钢盆里溅起细花,“今天做豆饭,” 厨师淘米的动作如分秧,米粒在水中沉浮的密度均匀,“用园田的新米混着陈米,《黄帝内经》说‘五谷为养’,新旧搭配才养人。” 林羽坐在厨房外的竹凳上,看着孩子们在园田追逐打闹,他们的笑声惊飞了竹篱笆上的麻雀,鸟群掠过夕阳的剪影,像把泽丰村的黄昏叠印在了城市的天幕上。
夜里七点,园田的太阳能灯亮起柔和的光。林羽给灵草浇最后一次水,水流在灯光下连成银色的线,“夜间浇水得沿根浇,” 他控制水壶的动作如滴注,“《太初规则》说‘夜水忌淋叶’,湿气停在叶上易生病,就像人睡觉不能湿着头。” 灵草的叶片在灯光下舒展如掌,红纹像流动的血脉,他突然觉得这园田就像个微型的生态系统,藏着从青崖山到泽丰村,再到这座城市的完整记忆。
八点的社区活动室里,居民们在开园田理事会。投影屏幕上的收支报表旁边,贴着林羽手绘的园田平面图,图纸上的灵草培育区用红笔标着 “核心区”,“下个月想加个雨水收集系统,” 林羽指着图纸上的蓄水池,“用竹管引雨水进过滤池,既节水又能收集露水,就像咱村的蓄水池。” 张大爷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他用竹片做的模型,竹片的拼接方式和青崖山的引水渠如出一辙,“这模型按比例缩的,竹管倾斜度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