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草木归根(2 / 3)

加入书签

量比上周多了十七盆。账本用的是老式线装本,收入栏记着阿拉伯数字,支出栏画着竹制工具的简笔画。“得给泽丰村的合作社打笔钱,” 他对着计算器按键的动作如拨算盘,“分成比例按‘四六开’,他们六成,咱四成 ——《道德经》说‘既以为人,己愈有’,让乡亲们多赚点。” 窗外的夕阳把工坊的影子拉得很长,竹篱笆上的牵牛花合上了花瓣,像给忙碌的一天拉上了帷幕。

张大爷送来了新编的蝈蝈笼,笼身的竹丝编出 “灵” 字的纹样。“给孩子们当赠品,” 他往笼里放了片灵草叶,“比塑料玩具环保。” 林羽把蝈蝈笼挂在展示区的竹架上,笼子晃动的弧度匀如钟摆,“您这手艺能开班了,” 他给老人倒茶的动作恭敬,“教城里人选竹、破篾、编织 —— 就像《考工记》里说的‘审曲面势’。” 老人的笑声震得笼里的灵草叶轻轻颤动,“只要有人学,我就教,” 皱纹里盛着夕阳的金辉,“老手艺就怕没人看,没人学。”

晚饭在工坊的小厨房做了艾草饺子。面粉用的是泽丰村的全麦粉,面团在竹匾里醒得胖乎乎的;馅料掺了灵草碎,绿色的碎末在肉馅里像撒了把翡翠;煮饺子的陶锅是从老家带来的,锅底的烟炱厚得像层铠甲。林羽把饺子盛进粗瓷碗时,蒸汽在碗沿凝成水珠,顺着缺口往下淌 —— 这缺口此刻成了天然的引流槽,像给故乡的智慧留了个出口。

夜里整理订单时,林羽在笔记本上画了张物流图:泽丰村的原料通过冷链车运来,工坊加工后发往市区各网点,空的竹篓再运回村里循环使用。“这叫‘闭环’,” 他给二柱发语音的声音带着笑意,“就像茶渣肥田、艾草织布,一点不浪费。” 窗外的月光透过竹帘,在订单上投下细碎的影,像给这张现代物流图盖了层传统的邮戳。

第二天清晨,灵草工坊的门刚打开,就迎来位特殊的客人。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拄着藤杖,杖头雕着朵莲花,“听说这里有青崖山的灵草?” 她的声音带着山区口音,“我娘家就在山脚下,嫁来城里五十年了。” 林羽扶她到竹椅上坐下的动作如奉亲,递上的灵草茶里多放了两粒桂圆,“这茶能安神,” 他指着窗外的玻璃幕墙,“您看,灵草在这儿长得和山里一样好。” 老太太的指尖抚过灵草叶片的动作如摸孙儿的脸,泪水滴在陶盆里的声音轻如落雪,“就像看到娘家的山,” 她哽咽着说,“草木真能通人心。”

上午的炮制课上,学员们用铜臼捣药的动作参差不齐。穿瑜伽服的年轻妈妈捣得太轻,药末在臼底聚不成团;戴眼镜的程序员用力过猛,药屑溅到了竹帘上。老中医握着他们的手示范的动作如教写字,“轻重得中,” 铜杵在臼底画着圆圈,“就像给孩子拍背,轻了没用,重了伤着。” 林羽在旁用手机录像的动作稳定,视频将发给泽丰村的药农,“让乡亲们看看,城里也有人学咱的法子。”

午后的暴雨来得突然。豆大的雨点砸在玻璃幕墙上,发出 “噼啪” 的声响,像有无数只手在敲门。林羽赶紧把靠窗的灵草往屋里搬,竹筐在地面拖出的 “沙沙” 声,与屋顶排水的 “哗哗” 声连成一片。“这雨比山里的急,” 他给盆栽套上塑料袋的动作麻利,“但道理一样,得护着新苗。” 张大爷冒雨送来的塑料布搭在育苗架上,布上的水珠顺着竹架的纹路流成细河,“这布是回收料做的,” 老人抹着脸上的雨水笑,“旧物新用,就像你这工坊。”

雨停后,彩虹在玻璃幕墙上架起座桥。林羽给灵草松绑的动作如解衣,叶片上的水珠坠落在青石板上,晕出小小的湿痕。社区的保洁阿姨路过,指着墙角的排水沟:“这里堵了,我来通。” 她手里的竹制疏通器和泽丰村的秧苗插极像,“老家种地时用这个通水渠,” 竹器在管道里进出的动作熟练,“城里的管子和村里的渠,通的理是一样的。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