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章 谷雨传声(4 / 5)
上面画着灵草的授粉图,“古人懂顺应,我们学调控,其实是一回事 —— 都是想让草木长得好。” 他指着墙角的仪器,“这是光谱仪,能测叶片的健康度,就像你看叶尖红纹判断长势,只是更精细。”
林羽看着屏幕上跳动的绿色曲线,像把灵草的呼吸画成了音符。他掏出带来的灵草种子,小心翼翼撒进备好的营养土:“村里的土,您看能种不?” 教授笑着说:“《庄子》说‘无迁令,无劝成’,种子带着青崖山的气,在哪都能发芽,就像你带着村里的手艺,在城里也能扎根。”
午后的阳光透过温室的玻璃,在种子上投下圆圆的光斑。林羽想起守泉老汉说的 “土得一以宁”,原来不管是青崖山的青石缝,还是城里的营养土,只要带着诚心,都能养出好草木。
离开研究所时,男人带他去了家茶店。店面不大,却摆着泽丰村的竹篓和城里的锡罐,“这是我们老板开的,” 店员泡茶的动作如兰婶炒茶,手腕转动的弧度匀如满月,“专收各地的好茶,按古法泡,用新器盛。”
林羽看着兰婶炒的谷雨茶在玻璃杯里舒展,茶汤的颜色比村里陶碗里的浅却亮,“城里人品茶讲究‘观色闻香’,” 男人递来个白瓷杯,“就像我们看谷粒判断成色,只是多了些讲究,道理还是一样的。” 茶味在舌尖漫开时,林羽突然闻到阳光的味道 —— 和村里晒谷场的气息没两样,原来好东西不管装在竹篓还是玻璃杯,魂都丢不了。
傍晚去住处的路上,经过旧书市。地摊上的线装书堆成小山,林羽在角落发现本《茶经》批注本,批注者用红笔写着 “茶性俭,贵在真”,像《太初规则》里的字迹。他蹲下身翻书时,后腰的理疗贴传来温热,像贴了片晒干的艾草,舒服得想叹气。
“住的地方在老小区,” 男人推开单元门,楼梯扶手上的包浆亮如茶罐,“邻居有退休的老中医,还有种盆栽的大爷,跟村里差不多,就是门对门不常串门。” 房间不大,却有个朝南的阳台,男人搬来个竹制花架:“以后你的灵草能在这晒太阳,比温室接地气。”
林羽把《太初规则》摆在窗台,月光透过纱窗落在书页上,像青崖山的夜露。他摸出带来的艾草布带,轻轻放在书上 —— 这是从村里带来的根,现在要在城里的土里扎下去了。
第二天清晨,林羽被窗外的鸟鸣叫醒。阳台的灵草种子没发芽,却吸足了潮气,种皮微微发胀。他用从村里带来的小锄松了松土,动作轻如在青崖山给灵草培土。楼下传来卖豆浆的吆喝,“磨新米嘞 ——” 和村里王婶的声音像一个模子刻的,突然觉得这钢筋水泥的城郭里,也藏着和泽丰村一样的烟火气。
去医院做理疗时,他绕道去了菜市场。卖菌菇的摊位摆着竹篮,摊主用稻草捆菌子的动作如兰婶捆茶,“这是山里收的野菌,” 粗糙的手指捏着菌柄,“比大棚的香,就是长得不齐。” 林羽买了把,菌褶里还沾着腐叶,像带着青崖山的腐殖土,突然想起《道德经》说的 “大巧若拙”—— 城里再好的机器,也种不出这带着野气的鲜。
理疗室的医生用仪器给他按摩腰部,电流的酥麻感顺着脊椎蔓延,像被温暖的泉水包裹。“你这布带里的艾绒不错,” 医生看着他腰间的布带,“古法有古法的妙,新法有新法的好,结合着来才管用。” 林羽突然明白,自己来城里不是要丢掉过去,而是要像这艾草和仪器一样,让旧手艺和新技术相互帮衬。
从医院出来时,阳光正好。林羽路过家文具店,买了本笔记本 —— 封面是青绿色的,像茶园的颜色。他翻开第一页,写下 “灵草日记”,笔尖划过纸页的 “沙沙” 声,像在青崖山用松枝划地,突然觉得不管是线装书还是笔记本,只要用心写,都是记录生长的好地方。
男人打来电话时,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