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静候春归(2 / 4)
液做线。”
村东的空地上,几个老者正教授孩童打太平鼓。鼓点敲打的节奏匀如钟摆,每拍的间隔相同,“这鼓得‘轻敲’,” 击鼓的动作平稳,“《道德经》说‘大音希声’,鼓声贵匀,不在响,在祈福。”
孩童们握鼓槌的力度均匀,鼓面振动的幅度相同,“左三右四,” 击鼓的口诀朗朗上口,“《易经》‘泰卦’说‘小往大来’,鼓点合礼数,才显虔诚。” 鼓边的红绸在风中飘动,绸带的长度相同,“这绸能引福,” 教鼓的老者整理绸带的动作轻柔,“就像做人,得有仪式感才郑重。”
傍晚的霞光给雪地镀上金红,林羽坐在祠堂的石阶上,看村民们分新蒸的馒头。穿短打的后生用竹篮装馍的动作麻利,每户的数量按人口算,“成人两个,孩童一个,” 分馍的声音在寒风里散成白烟,“《道德经》说‘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多的给孤寡老人,他们更需暖食。”
分馍的妇人用红纸包馍的动作自然,纸包上印着 “福” 字,“这包给李奶奶,她牙口不好,多给个软馍,” 包馍的动作仔细,“那包给张猎户,他要进山,多给个硬馍。” 馒头坊的面渣被收进竹筐,“这渣能喂猪,” 运渣的老汉推着车往猪圈走,“碎渣掺糠麸,能让猪长膘,就像大寒,蒸了好馍,也得用面渣养牲畜。”
村中的作坊里,几个妇人正做大寒糕。穿绿布围裙的厨娘往米粉里加枣泥的动作均匀,每斤粉放四两枣泥,“这糕得‘用温水和面’,” 她揉面的动作如揉棉,面团在掌心转动的圈数三十,“《易经》‘颐卦’说‘颐养之道’,大寒吃糕,得软糯带甜,才好养身。”
蒸好的糕倒扣在竹匾里,热气腾起如白雾,“六块一碟,” 装碟的动作麻利,“六为阴数,却含阳,《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借数养气。” 作坊的石臼里,新收的核桃正被碾成粉,石杵起落的力度均匀,每杵的落点都在臼心,“这粉撒在糕上,” 碾粉的妇人呵着白气说,“香得很,就像大寒的日子,冷里藏暖。”
戏台后的厨房里,几个老汉正熬大寒粥。穿粗布褂的师傅往锅里放糯米、桂圆、山药的动作均匀,每种食材的量相同,“这粥得‘武火煮沸,文火熬稠’,” 他添柴的动作缓如摇橹,“《黄帝内经》说‘冬藏精’,大寒喝粥,得稠如膏,暖如汤,才好养精。”
熬好的粥装在陶碗里,米粒与食材浮沉均匀,“每人一碗,” 分粥的动作均匀,“老人多放桂圆,孩子多放山药,” 师傅笑着说,“《道德经》说‘各得其所欲’,这样才都舒坦。” 灶台边的竹篮里,煮好的红枣剥了壳,“这枣能补血,” 剥壳的姑娘动作麻利,“大寒寒,配粥吃正好养身。”
夜深时,林羽坐在客栈的窗前,看村民们贴春联。红纸在夜色里透出暖黄,与远处传来的鞭炮声交织成大寒的夜曲,“这联得‘贴正’,” 客栈掌柜扶春联的动作缓慢,“《道德经》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贴联求正,是盼日子端正,不偏不斜。”
祠堂的祭灶仪式已开始,灶王爷神像前的烛火跳动如星,案上的灶糖融化了一角,“灶王爷尝到甜,上天会言好,” 守祠的老汉往炉里添柴的动作均匀,火苗跳动的高度寸许,“《易经》‘复卦’说‘反复其道’,寒极生暖,就像这炉火,越守越旺。”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咚 —— 咚 ——”,节奏比小寒时轻快些,像是带着迎春的暖意。
林羽翻开《太初规则》,月光透过窗棂落在书页上,其中一页画着幅大寒农耕图,扫雪、蒸馍、祭灶、熬粥的场景连成环形,像个盼春的太极。他摸出怀里的罗盘,铜针在 “坎” 位微微颤动,指针映着窗外的灯光,泛出温润的光 —— 他想起青崖山的灵草,此刻定在雪下感受到了越来越浓的阳气,像颗含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