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守静待时(2 / 4)
‘朴散则为器’,黄泥本朴,冻过才成金汤。”
老汉们往仓角撒石灰的动作均匀,石灰线如银蛇绕仓,“这灰能防鼠防潮,” 撒灰的宽度三寸,“就像给粮仓画了道界,《易经》‘节卦’说‘节以制度’,藏粮得有疆界才安稳。” 粮仓的梁上挂着谷穗编成的长辫,穗粒饱满如珠,“这是‘留种穗’,” 看仓的老汉抚摸穗子的动作如碰珍宝,“得让粮仓看着有生气,才不冷清。”
午后的阳光斜斜地淌进酒坊,林羽坐在门槛上看酿酒匠蒸米。木甑里的米在蒸汽里翻滚如浪,“这米得‘上汽后再蒸一刻’,” 掀盖的动作缓如揭帘,米粒在阳光下泛着玉色,“《黄帝内经》说‘冬藏阳’,蒸米得透,才能把阳气锁进粒里。”
蒸好的米摊在竹匾里降温的动作均匀,厚度半寸,“凉至手温再拌曲,” 摊米的木耙齿距寸许,“热则烫死曲菌,冷则曲性不发,《道德经》说‘知和曰常’,得守着温凉的和。” 墙角的陶瓮里,去年的冬酒正透着琥珀光,“这酒得‘埋在松树下’,” 酿酒匠拍了拍瓮身,“借松气养醇,就像立冬的日子,借地温藏阳。”
村东的祠堂前,几个老者正筹备 “立冬祭”。穿长衫的族长摆放祭品的动作庄重,冬酒、新米、腊肉摆成 “三才” 之状,上为酒,中为米,下为肉,“这祭得‘午时开始,未时结束’,” 他调整祭品的间距,各距一尺二寸,“《礼记》说‘孟冬之月,祈谷于上帝’,立冬祭炉神,求冬暖粮足,来年丰登。”
祭品中的酒杯斟得八分满,“满则溢,浅则敬,” 斟酒的动作如量水,“《易经》‘谦卦’说‘谦尊而光’,祭神也得守谦,才显诚心。” 孩童们捧着自己做的布偶,偶身缝着棉絮,“这是‘暖炉娃娃’,” 他们齐声说,“保佑炉火烧得旺,屋里不冷。”
傍晚的霞光给粮仓镀上金红,林羽坐在石碾上,看村民们分新酿的米酒。穿短打的后生用陶勺舀酒的动作精准,每户的分量按人口算,“成人一升,孩童半升,” 报数的声音在寒风里散成白烟,“《道德经》说‘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多的给孤寡老人,他们更需暖身。”
分酒的妇人用陶瓶装酒的动作麻利,瓶上贴着红纸写的 “冬” 字,“这瓶给李奶奶,她怕冷,多掺半勺红糖,” 装酒的动作自然,“那瓶给张铁匠,他打铁耗力,得喝纯的。” 酒坊的酒糟被收进陶瓮,“这糟能喂猪,” 看坊的老汉推着车往猪圈走,“一点不糟践,就像立冬,酿了好酒,也得用酒糟养牲口。”
村西的作坊里,几个妇人正做立冬糕。穿绿布围裙的厨娘往米粉里加红枣的动作均匀,每斤粉放五颗枣,“这糕得‘隔水文蒸’,” 她倒粉进模子的动作平整,模子的花纹是 “福” 字,“《易经》‘颐卦’说‘颐养之道’,立冬吃糕,得软如棉,才不伤脾胃。”
蒸好的糕倒扣在竹匾里,热气腾起如白云,“六块一碟,” 装碟的动作麻利,“六为阴数,却藏阳,《道德经》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借数养气。” 作坊的石臼里,新收的核桃正被碾成粉,石杵起落的力度均匀,每杵的落点都在臼心,“这粉撒在糕上,” 碾粉的妇人呵着白气说,“香得很,就像立冬的日子,冷里藏暖。”
戏台后的厨房里,几个老汉正熬立冬粥。穿粗布褂的师傅往锅里放小米、红豆、桂圆的动作均匀,每种食材的量相同,“这粥得‘武火煮沸,文火熬稠’,” 他添柴的动作缓如摇橹,“《黄帝内经》说‘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立冬喝粥,得稠如膏,暖如汤,才好藏精。”
熬好的粥装在陶碗里,米粒与豆粒浮沉均匀,“每人一碗,” 分粥的动作均匀,“老人多放桂圆,孩子多放红豆,” 师傅笑着说,“《道德经》说‘各得其所欲’,这样才都舒坦。” 灶台边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