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凝气有度(2 / 4)

加入书签

布眼细密,才好做寒衣。”

布坊的布匹悬挂如瀑布,每匹的长度三丈,“长则裁衣有余,短则不够,” 织娘量布的动作精准,“《易经》‘节卦’说‘节以制度’,做布得有定数,才好按需分配。” 墙角的竹筐里,碎布被拼成褥面,花色虽杂却排列有序,“这碎布能做褥子,” 缝补的老妪说,“一点不糟践,就像寒露,收了好布,也得用碎布保暖。”

村东的祠堂前,几个老者正筹备 “寒衣节” 祭祀。穿长衫的族长摆放祭品的动作庄重,棉衣、粮食、柴火摆成 “品” 字形,“这祭得‘午时开始,未时结束’,” 他调整祭品的位置,间距二尺,“《礼记》说‘孟冬之月,祀行’,寒露祭灶,求冬暖粮足,平安过冬。”

祭品中的棉衣分大小号,各三件,“大的敬灶神,小的留家用,” 族长分棉衣的动作均匀,“《易经》‘家人卦’说‘家人有严君焉’,祭神也得顾着家人,才是周全。” 孩童们捧着自己做的纸衣,颜色虽艳却剪裁整齐,“这是‘寄给祖先的寒衣’,” 他们齐声说,“保佑祖先也暖和。”

傍晚的霞光给晒谷场镀上金红,林羽坐在石碾上,看村民们分新粮。穿短打的后生用斗量谷的动作均匀,每斗的谷粒都用木刮板刮平,“大户分二十斗,小户分十斗,” 他报数的声音洪亮,“《道德经》说‘损有余而补不足’,分粮得匀,才好过冬。”

分粮的妇人用布袋装谷的动作麻利,每袋的重量相差不过半斤,“这袋给李奶奶,她没劳力,多给一斗,” 往布袋里添谷的动作自然,“那袋给王小哥,他要做种子,得挑饱满的。” 谷仓的墙角堆着谷糠,“这糠能喂猪,” 看仓的老汉收拾的动作麻利,“一点不糟践,就像寒露,收了粮,也得留着余物养牲口。”

村西的作坊里,几个妇人正做寒露糕。穿绿布围裙的厨娘往米粉里加核桃的动作均匀,每斤粉放三两核桃,“这糕得‘慢火蒸’,” 她倒粉进模子的动作平整,模子的花纹是 “福” 字,“《易经》‘颐卦’说‘颐养之道’,寒露吃糕,得让香里带着润,不燥才好。”

蒸好的糕倒扣在竹匾里,每个的花纹清晰如印,“五块一碟,” 装碟的动作麻利,“《道德经》说‘五音令人耳聋’,但五谷能养人,这糕得让家家户户都尝着。” 作坊的石臼里,新收的芝麻正被碾成粉,石杵起落的力度均匀,每杵的落点都在臼心,“这粉撒在糕上,” 碾粉的妇人说,“香得很,就像寒露的日子,又香又暖。”

戏台后的厨房里,几个老汉正熬寒露粥。穿粗布褂的师傅往锅里放糯米、红枣、桂圆的动作均匀,每种食材的量相同,“这粥得‘文火熬’,” 他添柴的动作缓慢,每刻钟添一根柴,“《易经》‘鼎卦’说‘鼎有实’,寒露喝粥,得稠稀适中,暖而不烫才养人。”

熬好的粥装在陶碗里,米粒悬浮的密度相同,“每人一碗,” 分粥的动作均匀,“老人多放桂圆,孩子多放红枣,” 师傅笑着说,“《道德经》说‘各得其所欲’,这样才都舒坦。” 灶台边的竹篮里,新摘的柿子泛着橙红,“这柿子能润肺,” 洗柿子的姑娘动作麻利,“寒露燥,吃点甜的才好。”

夜深时,林羽坐在客栈的窗前,看村民们在谷仓前焚香。线香插在谷堆前的泥土里,间距匀如尺量,“这是‘谢仓神’,” 客栈掌柜摇着蒲扇,“《易经》‘大有卦’说‘其德刚健而文明’,寒露藏粮,得谢天地馈赠,也得敬自己的辛劳。”

晒谷场的粮食已收进仓,残留的谷糠被扫成小堆,“留着喂鸡,” 守场的老汉往谷糠里撒麦粒的动作均匀,“《道德经》说‘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今年的谷,明年的种,循环往复才是常道。” 远处传来打更人的梆子声,“咚 —— 咚 ——”,节奏比秋分时更沉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