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收转敛藏(2 / 4)

加入书签

通理’,五色对应五行,晒得匀,收成才顺。”

晒架下的石桌上,几个老汉正编谷仓。青竹在他们膝间弯曲的弧度圆润,篾条交织的密度匀如网格,“这仓得‘下密上疏’,” 编底的动作细密,每寸竹篾数是仓口的两倍,“底得防鼠,腰得透气,《道德经》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根基牢了,才装得住粮食。”

林羽帮着递竹篾时,发现每根篾条的长度相差不过半寸。“张大爷家收得多,多编两尺高,” 老木匠往仓身添篾的动作自然,“李二哥家种得少,紧凑些够用,” 他拍了拍刚编好的仓底,“装粮如做人,量体裁衣才稳妥。” 远处的孩童们用玉米皮编小筐,筐沿的花纹像朵小小的菊花,“这筐能装枣,” 他们举着成果跑过晒架,笑声惊飞了檐下的麻雀。

午后的阳光带着暖意,林羽在村头的茶棚歇脚。穿青布衫的茶婆正往陶壶里添桂花,花瓣在沸水里舒展的姿态如轻舞,“这茶得‘温饮’,” 她倒茶的动作如行云,茶汤在粗瓷碗里漾出细碎的金圈,“《易经》‘兑卦’说‘兑,说也’,秋茶要暖着喝,才不伤脾胃。”

茶棚的竹桌摆成 “田” 字形,每张桌的上方都悬着玉米串,阴影落在桌面的图案像幅农耕图。“立秋得‘啃秋’,” 茶婆递来块西瓜,瓜瓤红如玛瑙,“《道德经》说‘食其时,百骸理’,咬口瓜,咬住秋气,就不闹秋燥了。” 邻座的药农正用茶梗在桌上画卦象,“这是‘归妹卦’,” 他指着卦形笑,“收转之时,得像这卦,有来有往才圆满。”

村西的菜园里,几个妇人正收秋菜。穿绿布围裙的大嫂拔萝卜的动作轻柔,指尖捏住萝卜缨的力度刚好能带出整根萝卜,“这萝卜得‘带泥收’,” 她抖落泥土的动作均匀,保留的泥层薄如蝉翼,“《易经》‘艮卦’说‘艮其止,止其所也’,带点泥能保鲜,太干净反而易糠。”

菜畦里的白菜被捆成小束,每束的棵数相同,“三棵一捆,不多不少,” 捆菜的妇人动作麻利,“《道德经》说‘三生万物’,凑个整,好分好卖。” 她们给菜窖通风的木扇调整角度,每次转动三十度,“窖里得‘凉而不寒’,” 动作如调温,“热则烂,寒则冻,得让菜像在娘胎里,舒坦。”

傍晚的霞光给晒架镀上金红,林羽坐在晒谷场的石碾上,看村民们在谷仓前分粮。穿长衫的族长用斗量谷的动作均匀,每斗的谷粒都用木刮板刮平,“大户分十斗,小户分五斗,” 他报数的声音洪亮,“《易经》‘谦卦’说‘谦尊而光’,多的帮少的,才是乡亲。”

分粮的后生用布袋装谷的动作麻利,每袋的重量相差不过半斤,“这袋给王奶奶,她没劳力,” 往布袋里多加一升的动作自然,“那袋给张小哥,他要种晚稻,得多留种。” 谷仓的墙角堆着谷糠,“这糠能喂猪,” 看仓的老汉收拾的动作麻利,“一点不糟践,就像立秋,收了粮,也得留着余物养牲口。”

村东的作坊里,几个老汉正做秋饼。穿粗布褂的师傅往面团里加芝麻的动作均匀,每斤面放二两芝麻,“这饼得‘炭火烤’,” 他翻动饼坯的动作平稳,每面烤的时间相同,“《易经》‘离卦’说‘离,丽也’,火得匀,饼才外焦里软。”

烤好的秋饼摞成小堆,每堆的数量相同,“五张一摞,” 装饼的妇人动作麻利,“《道德经》说‘五音令人耳聋’,但五谷能养人,这饼得让家家户户都尝着。” 作坊的石臼里,新收的芝麻正被碾成酱,石杵起落的力度均匀,每杵的落点都在臼心,“酱得‘细碾’,” 碾酱的老汉说,“就像过日子,得磨得细,才出味。”

戏台后的厨房里,几个妇人正熬秋梨汤。穿绿布围裙的厨娘往锅里放梨块的动作精准,每块的大小相同,“这汤得‘文火熬’,” 她搅动的木勺沿锅壁转圈,“《易经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