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持盈调护(2 / 4)
得‘午时摊,申时收’,” 他看日影的眼神精准,“日头最烈时晒得透,却不能晒过酉时,《易经》‘遁卦’说‘遁而亨’,太晒时得让谷物躲躲,别晒得开裂。”
谷场的边缘摆着几缸凉茶,陶碗倒扣在缸沿,“渴了就喝,不用客气,” 看场的老汉挥挥手,“《道德经》说‘既以为人,己愈有’,大暑天,谁都离不得水。” 孩童们用谷粒在地上摆卦象,“这是‘姤卦’,一阴遇五阳,” 大点的孩子指着卦形,“热极要生凉,就像这凉茶,喝下去就舒服了。”
午后的暑气最盛时,林羽在村头的茶棚歇脚。穿青布衫的茶婆正往陶壶里添莲子心,茶梗在沸水里沉底的速度均匀,“这茶得‘凉透了喝’,” 她把壶浸在井水泡着的木桶里,“《易经》‘否卦’说‘大往小来’,热到极致就该转凉,茶也得等这股劲。”
茶棚的竹桌摆成 “品” 字形,每张桌的上方都挂着竹帘,阴影落在桌面的面积相同。“喝茶得‘小口慢咽’,” 茶婆给林羽倒茶的动作轻柔,茶汤在粗瓷碗里晃出细碎的波纹,“一口压燥,二口生津,三口回甘,少一口则躁,多一口则胀。” 邻座的药农正用茶渍画水渠图,“这是‘九曲连环’,” 他指着图笑,“水得绕着走,才润得匀,就像《道德经》说的‘曲则全’。”
村西的菜园里,几个妇人正给蔬菜搭凉棚。竹杆插在菜畦边缘的深度相同,每根间距三尺,“这棚得‘高五尺,宽四尺’,” 她们绑竹帘的动作麻利,帘布垂下的长度刚好遮住菜苗,“高了挡不住晒,矮了不通风,《易经》‘节卦’说‘节以制度’,暑天护菜,也得有规矩。”
搭好的凉棚下,黄瓜、茄子、豆角排列得整整齐齐,“每畦种三样,” 摘菜的妇人动作轻柔,“爬藤的在上,结果的在下,绿叶的在旁,《道德经》说‘高下相倾’,各占其位,才长得旺。” 她们给菜浇水的瓢沿带着小孔,水流落下的速度如细雨,“急浇则冲根,慢浇则渗不透,” 动作如绣花,“得让水像叹气,慢慢渗进土里。”
傍晚的霞光给稻田镀上金红,林羽坐在田埂上,看村民们在渠边放水。穿短打的后生调整闸门的高度,每次落下一寸,“这水得‘留三分在渠’,” 他看着水位下降的刻度,“《易经》‘乾卦’说‘亢龙有悔’,水放太净,渠会干裂,留些水养着,才好明天再用。”
放水的妇人用木盆接渠底的活水,盆沿的青苔被冲刷得干干净净,“这水最凉,能冰西瓜,” 她把西瓜放进水盆的动作轻柔,“《道德经》说‘静为躁君’,再热的天,找点清凉法子,就熬过去了。” 远处的孩童们跳进水渠戏水,水花溅起的高度如银珠,“别往稻边跑,” 岸上的大人吆喝,“惊了稻苗,秋天就少穗。”
村东的作坊里,几个老汉正编竹篮。青竹在他们膝间弯曲的弧度圆润,篾刀划过的力度均匀,“这篮得‘密底疏帮’,” 编底的动作细密,每寸竹篾数是帮身的两倍,“底得牢,才装得住东西,帮得疏,才透气,《易经》‘大壮卦’说‘大者壮也’,结实又透气,才是好篮子。”
编好的竹篮里装着新摘的冬瓜,每个篮子装一个,“大小正合适,” 送货的后生扛篮的动作平稳,“《道德经》说‘大小多少’,物尽其用,才不浪费。” 作坊的墙角堆着边角料,“这碎竹能编小筐,” 老木匠收拾的动作麻利,“一点不糟践,就像大暑天,再热也有能凉快的法子。”
戏台后的厨房里,几个妇人正做绿豆汤。穿绿布围裙的厨娘往锅里放绿豆的动作精准,每升水放二两豆,“这汤得‘煮开花,不煮烂’,” 她搅动的木勺沿锅壁转圈,“开花则出味,煮烂则浑,《易经》‘鼎卦’说‘鼎有实’,豆子得煮到刚好,才好喝。”
煮好的汤装在陶瓮里,放在水井旁冰镇,“凉而不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