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元宵佳节(2 / 3)

加入书签

却挡不住嘴角的笑意,像被糖渍过的月光。

村西的戏台前已挤满了人,台上的皮影戏正演到热闹处,“穆桂英挂帅” 的影子在灯布上舞动,刀马旦的翎子转动如飞。“这皮影得‘亮处见影,暗处藏形’,” 后台操纵皮影的老艺人手指翻飞,竹杆的角度变换精准,“灯光明亮则影清,灯光昏暗则影朦,少一分光则看不清,多一分光则失了韵味,得让影子像活过来一样,在布上唱念做打。”

戏台两侧的楹联前围满了猜谜的人,“小时穿黑衣,大时穿绿袍,水里过日子,岸上来睡觉 —— 打一动物”,纸条前站着个扎羊角辫的小姑娘,正歪着头琢磨;“有头无颈,有眼无眉,无脚能走,有翅难飞 —— 打一动物”,旁边的老汉用烟杆点着纸条,眉头皱得像个疙瘩。“猜谜得‘先读三遍’,” 守谜的先生笑着提示,“读得顺了,答案自然就出来了,急不得。” 猜对的人摘下纸条去换奖品,红糖、花生、小灯笼,每份奖品的分量都一般重,“不论猜中难的还是易的,都是份福气,” 先生递奖品的动作公平,不会因为谁猜中难的就多给些。

傍晚的月光渐渐爬上天际,像个巨大的银盘悬在灯棚上空。林羽坐在祠堂的石阶上,看舞龙队从巷口游来。二十四个后生举着龙灯,龙头的高度齐如人肩,龙身的起伏弧度一致如浪,“这龙得‘九转十八弯’,” 领舞的汉子挥舞龙珠的动作有力,“转弯要缓,摆尾要急,少一转则僵硬,多一弯则散乱,得让龙灯像活龙一样,在灯海里游弋。” 龙灯上的烛火被风吹得明明灭灭,龙鳞的影子在地上晃动,像条真正的巨龙在盘旋。

孩子们提着自己做的小灯笼围着龙灯跑,纸糊的灯笼虽然简陋,却各有各的巧思:有的画着小猫,有的剪着五角星,有的贴着彩纸做的花朵。“这灯得‘自己动手做’,” 跟着孩子的母亲们笑着说,“做得好不好看不要紧,心里亮堂最重要。” 有个小男孩的灯笼被风吹破了纸,旁边的大姐姐立刻撕下自己灯笼上的彩纸给他补上,两个灯笼虽然不对称了,却透着股暖暖的情谊。

村东的空地上,几位老汉正用松枝和彩纸扎 “鳌山灯”。松枝搭成的山形骨架层次分明,每层的高度相差二尺,“这山得‘五峰六谷’,” 扎灯的老者用麻绳捆绑的力度均匀,结打得是 “吉祥结”,“峰要尖如笔,谷要深如碗,少一峰则单调,多一谷则杂乱,得让灯山像真山一样,透着灵气。” 每层灯架上都摆着不同的灯:第一层是动物灯,第二层是花卉灯,第三层是人物灯,“一层一个景,一层一个样,” 年轻后生往灯架上挂灯的动作轻柔,“得让每个角度看都有新花样,像在灯山里藏了无数个小世界。”

林羽帮着递彩纸,发现每张纸的颜色都经过搭配,红的配绿的,黄的配蓝的,像把彩虹撕成了碎片。“颜色得‘冷暖相间’,” 老汉挑选彩纸的动作仔细,“红得热烈,绿得清新,黄得明亮,蓝得沉静,少一种则单调,多一种则花哨,得让灯光映着彩纸,像给鳌山披了件百衲衣。” 远处传来 “砰砰” 的声响,是放烟花的时辰到了,绚烂的烟花在夜空绽放,像无数朵盛开的牡丹,与地上的灯海交相辉映,把整个村子照得如同白昼。

戏台后的厨房里,几个妇人正忙着煮第二锅元宵,蒸汽腾腾地漫出窗口,在月光里凝成淡淡的雾。“这锅得‘多煮一刻钟’,” 掌勺的厨娘往锅里加凉水的动作均匀,每开一次加一勺,“刚才的是给年轻人吃的,这锅得软些,给老人和孩子,” 她盛元宵的瓷碗大小不一,“大的给汉子,小的给姑娘,不多不少,刚好够吃,得让每个人的碗里都冒着热气,像揣着个小太阳。”

灯棚下的猜谜活动已到了尾声,剩下的都是些难猜的谜题,围着的多是些读书人。“‘小时穿黑衣,大时穿绿袍’,是青蛙!” 一个穿长衫的书生

↑返回顶部↑

温馨提示:亲爱的读者,为了避免丢失和转马,请勿依赖搜索访问,建议你收藏【顶点小说网】 m.dy208.com。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

请勿开启浏览器阅读模式,可能将导致章节内容缺失及无法阅读下一章。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