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8 强拆令的午夜钟声(1 / 4)
158强拆令的午夜钟声(第1/2页)
凌晨四点十七分,主控室的灯光依旧亮着。上一条调度指令刚推送完毕,系统日志自动归档到加密分区,陈帆正准备调出夜间巡检报告,门口传来脚步声。
一名安保人员带着个穿深蓝制服的男人走进来。那人手里提着一个密封公文袋,肩头微湿,像是刚从雨里走过来。他在登记簿上签下名字,把文件递向陈帆。
“市文物保护协调办公室的通知,请签收。”
陈帆接过文件,指尖触到封口处的火漆印,完整无损。签发单位名称跳入眼帘——这个机构平时极少介入商业开发项目,更别说直接下达停工令。他不动声色,请对方留下签收回执,转身走向主控区。
技术组成员抬头看了他一眼,没说话。大屏上的施工进度条还在缓慢推进,B区东段混凝土初凝数据稳定,但西北角降水井效率仍未完全恢复。一切看似正常,可这份午夜送达的红头文件,像一块突然压进运转齿轮的石子。
他拆开信封,抽出文件。
“因五道口地块涉及清代文物埋藏区,依据《文物保护法》第三十二条,责令立即暂停所有拆迁及地基作业,待专家组现场勘查后另行通知。”
落款盖章清晰,日期为今日凌晨两点四十分。
陈帆盯着那行字,沉默了几秒。他知道这地方的历史背景——百年前是京北农耕边缘带,清末地图上标注为“菜户营外荒地”,从未列入文物普查范围。更何况,系统早在半年前就接入市档案馆未公开的地勘资料,做过三次地下结构扫描,土层中连砖瓦残片都未发现。
这不是例行程序,是冲着他来的。
他把文件递给技术组成员:“立刻做三件事。第一,调取城市档案馆数字化接口,我要清末北京城郊测绘图层;第二,启动地质变迁模型,叠加现代卫星坐标;第三,查最近三个月这个办公室签发的所有同类文书,看有没有其他项目被叫停。”
“现在就干?”技术员问。
“现在。”陈帆声音不高,“他们选在工人换班、监管休息的空档送文件,就是想让我们措手不及。我们不能等天亮。”
屏幕迅速切换。左侧浮现泛黄的老地图,右侾示出现代地理网格,系统开始自动校准匹配。几分钟后,红线圈出真实文物保护区边界——距离五道口地块最近处仍有八百米,中间隔着两条已填平的旧河道。
“再比对审批流程。”陈帆指着另一块分屏,“看看这份通知走了哪些环节。”
数据加载出来。问题出现了:本应由三位专家联署的评审意见栏为空白,行政批复却已完成。且文件编号序列异常,夹在一串关于古建修缮的公文中,格格不入。
“有人绕过了专业审核。”技术员低声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