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 互联网之战的完胜(2 / 3)
李航靠在操作台边,目光停留在刚生成的归档编号上——INF-2000-04-15,代表这场始于四月十五日的布局正式画上**。
“我们最早讨论这个方向,是在哪一年?”他忽然问。
“1999年秋天。”周婷回答,“当时你还说,这些公司连营收模型都没有,凭什么值几十亿市值。”
“我说过更狠的。”李航笑了笑,“我说它们烧的是空气,还收门票。”
陈帆没笑。他调出系统最初构建的评估框架,那是用Access数据库手工录入的第一版企业分析表,字段只有名称、市盈率、现金流、技术壁垒四项。当年填满这张表花了整整两周,而现在,同样的信息抓取只需四十七秒。
“那时候我们以为是在赌趋势。”他说,“后来才发现,是在验证人性。”
周婷关闭终端界面,摘下耳机放在台面。她没有起身,只是静静看着主控台中央那块老旧的串口盖板。它依然留在原位,像一个沉默的见证者。
“这一仗打得干净。”她说,“没有误伤实体产业,没有牵连普通投资者,所有动作都在金融衍生品层面完成。监管记录查不到违规,舆论场也没有激起反弹。”
“因为我们在等。”陈帆说,“等泡沫自己撑不住。”
李航摇头,“可还是有人不信邪。就在昨天,还有两家风投把资金砸进一家做虚拟宠物的公司,估值三十倍PS。”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50互联网之战的完胜(第2/2页)
“那就让他们记一笔。”周婷打开新窗口,将这家公司的公开资料拖入“认知盲区样本库”,归类至“非理性估值典型案例”子目录。“以后学员培训时,可以用它讲清楚什么叫‘共识幻觉’。”
陈帆没有回应。他切换视角,进入系统深层架构图。在神经拟态服务器的最底层,一块新增的数据区块正持续发光,标识为“首战记忆体”。它的结构不同于常规数据库,无法被调用或修改,只能被动输出摘要信息供其他模块参考。
就像一颗埋下的种子。
“以前我们怕系统学会投机。”他低声说,“现在我倒希望它能记住,为什么有些钱不能赚。”
李航抬起头,“你说启明计划那边会不会用到这段数据?”
“已经用了。”陈帆调出后台日志,“昨晚有三名预录取学员提交了研究提案,主题分别是‘高增长预期下的资本错配’和‘媒体叙事对二级市场定价的影响’。系统自动推送了战役摘要作为参考资料。”
周婷微微一怔,“他们能看到多少?”
“只开放脱敏后的决策节点。”陈帆回答,“具体头寸、执行时机、对手方信息全部隐藏。他们看到的不是一场胜利,而是一个思考过程。”
李航沉默片刻,忽然站直身体,“如果以后有人复制这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