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5 资本世家的百年棋局(1 / 3)

加入书签

    145资本世家的百年棋局(第1/2页)

    监控追踪程序仍在运行,IP地址的跳转路径被逐层剥离,但陈帆的手指最终没有按下“深度溯源”的确认键。他收回手,转身走向主控台侧面的物理保险柜,输入三重验证密码后取出一份泛黄的档案袋。封口处的火漆印已经碎裂,边缘残留着模糊的家族徽记。

    “先处理这个。”他将档案放在操作台上,打开扫描仪。

    周婷立刻明白这是什么——家族秘库中最晚解锁的一批遗物,三个月前才从瑞士私人银行金库运回。她戴上无尘手套,小心展开信纸。字迹因年代久远而微微晕染,但笔锋依旧凌厉,与祖父笔记中的签名一致。

    李航调出比对模块,将信件内容导入系统。刚输入第一段文字,警报弹出:“文献可信度评估:41.3%,判定为高概率伪造。”

    “系统不认。”他皱眉,“可能是格式异常,或者是提到了不存在的实体。”

    陈帆点头:“用学生团队上个月提交的古籍OCR增强模块重新解析,补全文本空缺。”

    李航切换至专用处理通道。算法开始逐行分析墨迹深浅与纸张纤维走向,结合上下文语义推演缺失词汇。与此同时,周婷接入SWIFT历史编码库,反向检索信中提及的三家海外信托机构。这些名字早已在战后金融重组中消失,但她发现其中一家的注册编号前缀与冷战时期某离岸清算系统的临时编码高度相似。

    “找到了。”她输入一串十六位数字,“激活历史映射表,底层数据库已重建关联。”

    文本完整还原后,三人分段录入系统情报图谱引擎。信件描述了一套完整的资本循环机制:在市场低迷期通过隐秘渠道注入资金,扶持特定企业形成热点;待公众情绪升温后,由媒体放大叙事,吸引散户涌入;最后在流动性高峰时悄然撤离,并配合政策沉默期制造崩盘条件,低价收购核心资产。

    “这不是短期操盘。”周婷标记出几个时间节点,“他们在每一次危机前都提前五年布局,节奏稳定得像钟表。”

    李航尝试建立时间轴模型,将这套模式套入近百年重大金融危机。系统初始输出散乱,仅能捕捉到零星相似点。当他试图连接1987年纽约股灾与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时,计算进程卡死,提示“跨周期逻辑冲突”。

    “时间跨度太大,系统默认权重集中在交易频率和价格波动上。”他说,“但这些人根本不走明面账户,资金流向太隐蔽。”

    陈帆沉思片刻,修改核心参数:“把‘资金稳定性’设为最高优先级,过滤所有短期操作痕迹。我们找的不是交易者,是布局长达十年以上的持有者。”

    指令下达后,系统重启分析流程。量子辅助计算资源启动,五次典型危机并行重构。几分钟后,三维投影缓缓成形——数十条细线从不同年代延伸而出,在几次重大崩盘时刻交汇成网状结构。每一条主线都对应着一个长期存在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