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美联储的隐形之手(2 / 4)
p; 周婷补充:“而且结构性出清也完成了。那些杠杆过高、依赖短期融资的企业会被自动淘汰,资源重新流向大机构能控制的资产。”
陈帆手指划过图谱边缘的一处波动:“但他们忽略了一点——这种模式会形成路径依赖。市场一旦知道监管会在崩盘后兜底,下次就会更大胆地加杠杆。”
他转向主控台,新建一个监测模块,命名为“政策惰性指数”。系统开始整合三项核心指标:闭门会议中隐喻性措辞的密度、官员公开讲话与实际行动的偏差度、紧急流动性准备金的变动趋势。
首次运行结果弹出时,警报灯由红转黄。
“当前值67.3。”周婷读出数据,“尚未达到红色预警,但已进入观察区间。最近一次美联储会议纪要里,‘保持耐心’‘尊重市场机制’这类表述出现频次同比上升百分之四十。”
李航立刻调取跨周期模拟程序,设定未来十年为推演范围,植入现行制度框架与历史行为序列。系统开始迭代计算。
第一轮结果出现在屏幕上:2004年第三季度,房地产信贷扩张期,房价偏离基本面增速达峰值,监管层再次选择观望,最终引发连锁违约。
第二轮:2008年初,CDO及信用违约互换规模突破警戒线,但财政部与美联储仍坚持“市场化解决”,直至雷曼倒闭才被迫介入。
第三轮:2015年中期,两融余额激增,场外配资泛滥,证监会试图收紧规则,却因“避免影响改革信心”而放缓节奏,导致股灾爆发。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44美联储的隐形之手(第2/2页)
三组数据并列呈现,危机形态不同,但底层逻辑一致——知情,但不动。
房间里陷入沉默。设备运转声平稳持续,数据流在多个终端间穿梭。
“这不是能力问题。”陈帆终于开口,“是激励机制错了。他们的考核标准不是预防危机,而是危机后的应对表现。越晚出手,功劳越大。”
周婷正在归档破解后的会议元数据,忽然发现一条附加信息:那段原始录音中,有一段未被标记的静默区间,持续四十七秒。她放大波形图,发现其中隐藏着极低频的数字编码。
“这是什么?”她尝试解码,系统提示需要匹配特定密钥。
李航查看时间戳:“这段静默发生在会议主持人宣布‘暂不采取行动’之后,紧接着就是投票环节。”
“不是技术残留。”陈帆看着编码结构,“是预留通道。他们知道有人会听,所以把真正决策留在暗语里。”
他下令暂停其他运算任务,集中算力破解该编码。系统采用量子随机数辅助碰撞测试,二十分钟后,一组十六位字符组合生成。
解码成功。
一行简短指令浮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