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 三十亿美元的流向之谜(2 / 3)

加入书签

统开始自我审视,剔除所有人为干预的操作日志,仅保留客观数据响应轨迹。接下来的十分钟里,二十年来的运行数据被压缩成一条纯粹的反应曲线。

    当这条曲线与过去三次大危机前的宏观指标序列并列时,二十项共性前置信号逐一亮起:信贷扩张速率在舆论热度达到峰值后滞后拐头;科技类IPO融资占比突破百分之三十七;场外衍生品名义本金在六个月内翻倍以上;分析师乐观预期覆盖率连续八周高于九成……

    “不是市场自然演进。”李航看着统计结果,“是有人在固定节点点燃引信。情绪、杠杆、叙事,全都被安排好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40三十亿美元的流向之谜(第2/2页)

    屏幕上跳出最终结论:“该模式具备结构性复现特征,触发条件高度可识别。资本不记仇,只记规律。”

    陈帆坐回座位,手指轻轻敲击桌面。这个动作没有节奏,也没有意义,只是他在思考时的习惯。

    “建立预警标签。”他说,“命名为‘轮回信号’。一旦检测到其中任意十二项前置条件同时成立,自动提升风险等级至最高级,并冻结所有高杠杆策略执行权限。”

    周婷开始编写规则脚本。她将本次分析的所有证据链打包,打上时间戳和加密哈希,准备归入“历史危机数据库”的深层分区。这类档案从不对外公开,也不上报监管,但它会成为系统未来判断的基础。

    李航则保留了后台运算进程。他计划将这次的推演模型纳入下一代预警系统的训练集,让机器学会识别那些隐藏在自由市场表象下的固定节拍。

    就在此时,系统突然弹出一条更新提示:

    【检测到异常资金归途迹象】

    目标区域:太平洋某离岸信托结算通道

    规模估算:三十亿美元,分批汇入

    时间节点:距今四小时

    三人同时转向屏幕。

    “不是新钱。”李航快速调取流转路径,“这笔资金的SWIFT编码序列,与三小时前从东南亚撤出的部分款项一致。它们绕了一圈,现在正流向最初的起点。”

    周婷破解银行代码后发现,这三十亿被拆分成二十笔等额转账,分别注入此前识别出的家族信托账户。每一笔都经过至少五层空壳公司中转,最终以“遗产分配”名义完成入账。

    “和1929年那次一样。”她说,“危机结束后三个月内,所有撤离资金完成闭环回流。资产被打折收购,债务被重组清零,然后新一轮布局开始。”

    李航调出系统保存的历史清算记录。对比显示,此次三十亿美元的归途路线,与1929年华尔街崩盘后、1987年股灾结束阶段的资金回流路径,重合度超过百分之九十二。

    “他们不用新方法。”他说,“老路走得熟,成本低。”

  &nbs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