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5 土地增值的数学之美(1 / 5)
165土地增值的数学之美(第1/2页)
终端屏幕的光映在陈帆脸上,那串刚被激活的宽带账户信息还停留在界面上。他盯着“西城区某商务楼宇”几个字,手指在键盘边缘顿了半秒,随即调出系统日志的自动归档路径。
数据备份已完成,攻击链路的原始记录封存在加密分区。他知道,那间空置民宅里的设备只是冰山一角,真正的对手仍在暗处观察他的反应节奏。
但他不能再等。
三小时后,主控室的指令流转向另一个方向——全息会议系统启动预热程序,股东会材料同步上传至内网审核通道。他要在所有人面前,把五道口地块的价值逻辑彻底重构。
会场设在集团总部顶层报告厅,环形座椅逐级下降,中央是可升降式投影台。技术人员正在调试三维成像模块,空气中浮现出模糊的建筑轮廓。陈帆走上讲台,平板端口接入主控系统,后台自动切换至十年期土地估值模型。
灯光渐暗,全场安静。
他没有开场寒暄,直接点开第一组数据流。“过去六个月,我们采集了北京七百二十三个社区的人口流动样本,重点追踪高校毕业生就业去向、科技企业注册密度、交通节点承载能力三项指标。”声音平稳,不带情绪,“当这些变量叠加到五道口地理坐标上时,结果不是预测,是数学必然。”
大屏随之亮起,一幅动态热力图缓缓展开。红色光斑从清华、北大向外扩散,与中关村、上地软件园形成连续带状聚合。每一年的时间轴推进,都伴随着企业入驻数量的指数增长和通勤效率的结构性优化。
“五年模型曾告诉我们这里会升值。”他停顿一下,指尖滑动,“但现在,我把周期拉长到十年。”
新的曲线弹出。前三年平缓上升,第四年开始斜率明显增大,到了2013年之后,几乎垂直攀升。
台下有人皱眉。一位老股东抬手:“周期越长,变数越多。政策一张纸就能抹掉所有推演。”
陈帆没回应质疑,而是启动全息投影。虚拟园区在空中成型:道路自动分流车流,办公楼顶铺设光伏板,公共空间布设智能服务终端。AI招商系统实时匹配企业需求,土地利用率提升至87%。
“这不是地产项目。”他说,“这是产业生态的容器。而容器的价值,取决于它能承载多少创新能量。”
画面切换到最后一页——一张标注清晰的趋势对比图。横轴是时间,纵轴是单位面积产值增长率。五道口曲线在2013年迎来拐点,超越国贸、金融街等传统核心区。
“各位看到的不是房价,是技术密度的增长函数。”他语气沉稳,“真正的稀缺,从来不是土地本身,而是聚集顶尖人才的能力。只要这个趋势不变,任何短期波动都不影响终局。”
掌声开始零星响起,随后连成一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