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2 政策专家的深夜来电(2 / 3)
靠在座椅里,手指轻敲扶手。政策风向的微调并不可怕,真正危险的是有人知道他会关注这种细节,并且选择在这个时间点动手。租金模型刚完成调整,商户情绪刚刚稳定,紧接着就送来一条精准的政策预警,还附带一次对系统中枢的试探性攻击。这不是巧合。
他调出刚才那通电话的元数据记录。通话时长四十七秒,信号经过三次中转,最后一次接入点位于城南数据中心群。这个路径并不罕见,但结合后续的服务器入侵行为,说明对方不仅掌握他的通讯习惯,还能预判他的反应节奏。
“再查一下‘启策咨询’的注册时间。”他开口。
技术员很快回应:“两个月前完成注册,法人代表是代持人,实际控制方无法穿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162政策专家的深夜来电(第2/2页)
“把这家公司加入长期监测名单。”他说,“另外,调取过去七十二小时所有访问过市政采购网‘教育基建’栏目的外部IP,做一次反向溯源。”
“已经在跑了,预计二十分钟后出初步画像。”
他点头,视线回到中央屏幕。系统正在自动比对新学校的建设周期与周边地产项目的开发节奏。一个趋势逐渐清晰:如果这三所学校如期建成,五年内该片区学龄人口将增加近四成,住宅租赁需求必然上升,而商业体的主力客群——年轻家庭的比例也会显著提高。
这对现有业态布局既是机会也是风险。若提前调整招商策略,可以抢占先机;但如果被对手抢先一步释放消息,引发市场误判,反而可能打乱资金部署节奏。
他正思索着,内线再次响起:“总指挥,沙箱环境里的后门程序激活了二次通信请求,目标地址是本地一家小型IDC服务商,租用的是匿名托管服务器。”
“记录完整握手过程,不要阻断。”他说,“我要看它下一步想连向哪里。”
“可是……万一这是诱饵呢?”
“那就让它钓。”陈帆看着屏幕上缓慢跳动的日志流,“我们不反击,但也不能让它全身而退。”
话音落下,他打开内部通讯端口,录入一条加密指令:**启动‘影轨计划’一级响应,所有对外接口切换至镜像模式,真实数据流转入离线通道**。
这是系统最高等级的防御协议之一,意味着接下来一段时间,外界能看到的运营数据都将经过筛选和延迟发布。真正的决策依据,只存在于本地服务器闭环中。
他站起身,走到主控台前,双手撑在边缘。大屏上的三条信息线并行运转:政策变动的蛛丝马迹、基础设施建设的资本痕迹、以及那条潜伏在系统深处的恶意代码。它们看似独立,实则彼此呼应,像是同一张网的不同节点。
谁在织这张网?
那位专家为什么要打破惯例亲自示警?是为了帮他,还是为了引他做出某种反应?
还有那个后门程序——为什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