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7 结构化产品试水(2 / 3)

加入书签

;  投影幕布上显示着产品结构图。陈帆站在前方,简述核心机制:“优先级出资200万,年化预期6%;劣后级出资100万,承担全部浮动亏损,若收益超过8%,超出部分按三七分成。”

    “为什么是三七?”张远问。

    “我们拿三成。”陈帆答得干脆,“这不是暴利模式,是建立信任。初期少赚点,但要把‘守信履约’刻进品牌里。”

    周婷补充:“所有交易决策均由系统生成,日志全程留痕。投资者可以随时申请查阅操作记录,确认无人工干预。”

    “那如果系统错了呢?”张远直视她,“模型失效,净值狂跌,你拿什么说服人家继续相信这套东西?”

    房间里安静了一瞬。

    “我们不说服。”陈帆平静回应,“我们履约。亏了就是亏了,按规则止损退出。真正的信用不在涨多少,而在跌的时候有没有守住底线。”

    李阳忽然抬头:“我已经做完压力测试。在千笔并发下单场景下,本地节点可在2.8秒内完成全账户强平。最坏情况下,最多损失5%的流动性溢价,不会影响整体执行。”

    周婷记下数据,低声说:“够了。比起人为犹豫,这已经是极限响应速度。”

    一周后,封闭式路演在园区会议室举行。

    两位大学教授坐在前排,面前摆着打印整齐的产品说明书。其中一位翻到风控章节,指着那条红色横线:“你们设定的止损点比行业平均激进,通常都在0.7以下。为什么选0.8?”

    周婷接过话筒:“因为我们的目标不是搏反弹,而是防失控。当市场进入下跌延续状态,历史数据显示后续继续下行的概率超过六成。我们宁可错杀,也不愿让风险敞口持续扩大。”

    另一位教授问:“你们团队平均年龄不超过二十五岁,如何保证长期运作的稳定性?万一有人毕业离开,或者理念分歧导致分裂?”

    “这不是依赖个人的团队。”周婷调出系统日志界面,“过去五百三十天,策略模块无人工调整。每一次买入卖出,都源于数据输入与规则判定。即使今天所有人都离开,系统仍会按照既定逻辑运行。”

    她顿了顿,补充一句:“我们现在做的,其实是智能投顾的雏形。未来还会引入多模型投票机制,进一步降低单一策略失效的风险。”

    两位教授交换了一个眼神。片刻后,年长那位合上文件夹:“我可以投五十万,但有一个条件——每季度提供一次完整的操作归因分析。”

    “没问题。”陈帆点头,“我们会附上每一笔回测对比和实际执行偏差说明。”

    另一人笑了笑:“那我也跟五十万。不过别指望我拉人进来,我只为自己负责。”

    当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