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 爬虫迭代2.0版本(2 / 3)
黑字白底,但噪点仍然粘连在字母边缘。
“得加形态学操作。”他低声自语,引入腐蚀与膨胀处理,逐步剥离附着物。几分钟后,一个原本模糊的“Q”终于显现出完整轮廓。
张远那边节奏更快。手机每隔十秒就自动截图一次,他一边查看图像质量,一边手动输入答案。到了中午,桌面上已经堆了三十多页标注表。他的手指发酸,视线也开始发花,但动作没停。
“这玩意儿越来越难。”他揉了揉眼睛,指着屏幕上一组新样本,“你看这个‘B’,右边竖笔被拉长成波浪形,差点跟下一个字符连上了。”
“那就调整切割窗口大小。”李阳接过来看了一眼,“改成自适应分割,根据字符密度动态划分区间。”
下午四点,第一个完整识别流程跑通。程序成功从截图中提取出“N6H2”,并自动填入表单字段。但他们很快发现,成功率只有不到三成。大部分失败出现在字符粘连或断裂的情况下。
“需要更多训练样本。”李阳说,“尤其是那些极端变形的例子。”
张远立刻加大采集频率。他把手机固定在支架上,设置定时截图,自己则一边核对结果,一边整理错误类型。到晚上九点,标注总量突破一千五百张。他的眼皮沉重得几乎睁不开,但还是坚持把最后一批异常样本归类完毕。
“给你。”他把U盘递给李阳,“这里面全是难辨别的,比如‘0’和‘O’混在一起,或者‘I’和‘1’几乎一模一样。”
李阳接过U盘,导入测试集,重新训练模型参数。他在识别逻辑中加入容错机制:当某个字符置信度低于阈值时,触发二次采样,并结合上下文推测最可能的结果。
凌晨两点十七分,新版识别模块完成编译。
陈帆启动集成测试。程序自动打开模拟浏览器,加载目标网页,截取验证码区域,调用本地模型进行解析,随后将识别结果填入登录表单并提交请求。
第一轮,失败。
第二轮,失败。
第三轮,成功返回JSON数据包。
“通了!”张远猛地站起身,撞翻了桌边的水杯,水洒在键盘上也没顾得上去擦。
李阳紧盯着控制台滚动的日志,声音压得很低,却止不住颤抖:“第21次尝试成功……第22次……第23次……”
一条条绿色日志持续刷屏。系统连续发起37次抓取任务,其中35次成功获取目标数据,准确率94.6%。
陈帆看着后台重新流动起来的数据流,深色界面上,一条条行情记录如溪水般涌入数据库。补录进程已经开始,三年的历史缺口正在被快速填补。
“这不是爬虫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