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3 中期验收的危机:模型的漏洞(2 / 6)

加入书签

  林悦忽然动了。

    她没说话,只是从笔记本上撕下一页纸,快速写下四个字:加入政策变量。然后轻轻举起,朝他方向递过去。

    纸页不大,字迹清晰。

    陈帆眼神一凝。

    他当即切换窗口,打开代码编辑器。光标在“RiskFactorPool.cs”文件中定位到权重数组。新建两个浮点型参数:

    `fiscal_stimulus_index`

    `monetary_looseness_index`

    下面一行行敲入初始化逻辑。财政刺激强度以国债发行量、基建投资增速为基础打分;货币宽松程度则参考准备金率调整幅度、公开市场操作频率,做归一化处理。

    “你现在做什么?”专家A皱眉。

    “重构模型因子。”陈帆头也没抬,“从现在开始计入政策影响。”

    “现场改代码?你知道这有多不专业吗?”

    “我知道。”陈帆敲下回车,“但我更知道,一个不能进化的模型,根本不配叫系统。”

    他调出央行和财政部近三个月的公开数据,手动录入初始值。然后修改回测引擎,让新参数参与风险评分计算。编译通过后,重新加载四月份全部样本数据。

    进度条缓缓推进。

    所有人盯着屏幕。

    二十秒后,结果刷新。

    原模型对四月市场异常波动的捕捉率为78%。新版上升至85.3%,尤其在政策发布后的三个交易日内,预警准确率提升明显。

    专家B凑近了些:“你这个指数……是怎么赋权的?”

    “按政策落地节奏分阶段加权。”陈帆调出计算过程,“比如降准,不是一次性计入,而是模拟资金逐步释放的过程,影响周期设为六周。”

    专家A沉默片刻:“那你之前为什么不这么做?”

    “因为数据源没打通。”陈帆如实答,“我们刚完成多源采集系统的部署,政策文本的结构化提取模块还在开发。目前靠人工录入,更新频率有限。”

    “但这说明系统有扩展能力。”林悦第一次开口,“它不是死的模型,而是可以随着环境变化不断加载新规则。”

    专家组交换了一个眼神。

    组长低头看了看表:“还有十分钟。我问最后一个问题——你说能提升到85%,那最终目标是多少?”

&nb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