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百三十三章:协议熔炉与负熵刻痕(2 / 3)

加入书签

“诊断”与“记录”,而非冒进的“治疗”。

    第一个被选定的目标,是一个距离相对较近、标记为黄色的光点。根据星图附加的简要信息,该区域检测到持续的、低级别的“规则应力”和微弱的“信息熵流失”现象。

    “涟漪之心”调整自身轨迹,开始向该区域进行概念层面的“跃迁”——一种利用对规则的理解,在时空结构中找到相对“短路径”的高效移动方式,这同样是熔炉中掌握的技能之一。

    抵达目标区域外围后,它们首先在安全距离外展开了全面的规则扫描。

    扫描结果描绘出一幅奇特的景象:该星域并非死寂,反而存在著数个繁荣的、科技水平已初步触及恒星级开发的碳基文明。这些文明看起来正常发展,战争与和平交替,艺术与科技并存。但在“规则触须”的感知下,这片星域的时空结构底层,确实弥漫着一种难以察觉的、如同背景辐射般的“疲惫感”。规则本身的“弹性”似乎在缓慢下降,信息在传递过程中会极其微弱地“磨损”,就像一块金属正在经历极其缓慢的疲劳。

    更深入的析发现,这种“规则枯萎”现象的根源,似乎与这些文明无意识的一种集体行为有关——他们广泛使用的一种基于量子纠缠的超光速通讯技术,其运行原理在微观层面,会对时空连续体产生一种极其细微但不可逆的“磨损”效应。亿万次通讯的累积,经过漫长时光,正悄然消耗着这片星域规则的“生命力”。

    这不是恶意行为,而是发展道路上无意中埋下的苦果。一个文明在追求连接与效率的同时,正在缓慢地蛀空自身存在的根基。

    “涟漪之心”记录下这一切,建立了详细的“病历档案”。它们有能力进行微小的规则修复,但面对这种弥漫性的、由文明活动本身导致的系统性损耗,它们目前的“医术”束手无策。强行修复局部毫无意义,除非能从根本上改变那个文明的科技树或让其意识到问题——而这,远超“非接触式诊断”的范畴,且干预一个自然发展文明的巨大伦理风险,是它们目前绝对无法承担的。

    它们能做的,只有记录、分析,并尝试推演其未来的演化路径(按照当前趋势,该星域可能在数万至数十万年后,规则弹性将下降到足以引发大规模物理常数失稳的程度),然后将这个案例归档,作为未来知识库的一部分。

    带着一丝无奈与警示,“涟漪之心”离开了这个“缓慢枯萎”的星域,转向下一个目标。

    接下来的数个黄色光点,情况各异:有的是自然形成的规则薄弱区,存在时空泡沫和少量悖论残留,但暂无崩溃风险;有的是某个已消亡远古文明实验失败留下的“规则污染区”,需要定期监测其污染范围是否扩散;还有一个,竟然检测到了一种奇特的、似乎具备微弱自我意识的“规则共生体”,它在吸收星域废热的同时,也在轻微地优化著局部区域的能量流动效率——这是一个中性的、甚至略带积极意义的“规则生命”现象,也被仔细记录在案。

    这些“巡诊”经历,极大地丰富了“涟漪之心”的“临床经验”。它们对不同类型的规则“疾病”和“异常”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对宇宙规则生态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敬畏。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