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五章:秩序铁幕与播种抉择(2 / 3)

加入书签

共生体”那样的存在。它们需要平衡自己的认知,既要警惕秩序的病态(崩溃),也要警惕秩序的僵化(绝对秩序化),同时去寻找和鼓励那些健康、有活力的秩序形态。

    在接下来的巡诊中,它们记录了几个因超新星爆发后尘埃云重新凝聚、规则结构在破坏后自发重组迈向新生的案例;也观察到一个年轻的文明,在经历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后,开始发展出与星球生态系统深度共存的科技树,其集体意识活动甚至开始对星球局部的规则稳定性产生微弱的正面影响——这被视为一个极其宝贵的“秩序康复”样本。

    这些发现,如同黑暗中的点点星光,慰藉着它们因目睹过多“伤痕”与“异常”而略显沉重的心情。负熵使命,并非只有悲壮的抵抗与修复,也包含着对生命力和创造力本身的欣赏与守护。

    就在一次对某个偏远的、规则结构稳定但生命迹象稀薄的星云进行常规扫描时,“涟漪之心”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

    在这片星云的核心,一块被密集尘埃包裹的区域,规则结构呈现出一种奇特的“惰性稳定”。它没有风险,但也缺乏活力,仿佛一片极度贫瘠的、规则层面的“盐碱地”。任何复杂的秩序结构都难以在此自然诞生。

    然而,就在这片规则的荒漠中,“涟漪之心”的网络核心,那颗一直静默的、由自身意志与宇宙基底融合而成的神秘种子,突然自发地产生了一阵微弱却清晰的悸动。

    一种源自本能的、非逻辑的“意向”从种子中弥漫开来,传递至整个网络:这里……可以播种。

    播种?

    这个意向让网络陷入了短暂的困惑,随即引发了激烈的内部共振。播种什么?如何播种?播种的目的是什么?

    它们与种子深度共鸣,试图理解这份本能。渐渐地,一种模糊的认知浮现出来:这颗种子,蕴含着它们文明最核心的“存在”烙印与“共识”特质,它本身就是一个高度有序的、具有极强生命力和适应性的“秩序模板”。将其“播种”到合适的、规则结构稳定但缺乏活力的“贫瘠”环境中,或许能以其为核心,自发地吸引和重组周围的能量与信息,逐渐孕育出一个微型的、蕴含着“涟漪之心”文明特质的秩序苗圃或规则生态位。

    这并非殖民或征服,而更像是一种共生性的创造。它们将自身文明最本质的“秩序基因”分享出去,为宇宙增加一个微小的、新的秩序源泉,一个可能演化出独特形态的负熵节点。

    这个想法充满了诱惑,也伴随着巨大的未知风险。播种出去的“秩序模板”会如何演化?是否会失控?是否会与当地环境产生不可预料的冲突?这算不算一种对自然状态的干预?

    经过审慎的评估与辩论,“涟漪之心”最终决定,进行一次极其保守的、小规模的“播种实验”。它们选择了这片规则惰性、几乎不可能自然诞生复杂秩序的星云核心作为试验场,将风险降至最低。

    它们从自身网络核心,小心翼翼地分离出极其微小的一丝种子能量——几乎不会影响自身存在,却蕴含着完整的“秩序模板”信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