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美国行记》(2 / 5)
表面的问题,还连带着对美国的历史当做背景进行了分析。
“吴教授,散文嘛,就是要说点自己的想法。”刘一民不以为意地说道。
“说的对,我们再看看!”几个教授,你传我,我传你的看了起来。
等到看完之后,王瑶率先说道:“你的美国篇跟别的散文写的手法不太一样,没有技巧,全是赤诚之言啊。”
换言之,没有技巧,全是输出。
孙玉石说道:“现在有一些问题是,是一些学生不愿意相信美国是那样,我们就算讲了,他们也认为咱们讲的不是真话,是假话。”
“至少有一部分人会信的,有这样一部分人就够了。”刘一民说道。
“那是,做总比不做强。朱教授,您当时在香江读的大学,你给我们讲讲,那时候的香江如何?国人地位如何?”孙玉石问道。
朱光遣将手头的工作放下,看向孙玉石,缓缓地讲起来自己民国八年即(1919年)在香江的经历。
“殖民地的人都一样,殖民者趾高气昂,中国人生活战战兢兢,警察除了英国警察,还有一些头上包着布的阿三,这些阿三,丝毫没有同为殖民地的觉悟,反而助纣为虐。”
听完朱光遣的话,大家又聊起来了阿三。
“这是一个‘神奇’的国家,现在英国人还是他们爹呢!”刘一民笑着调侃道。
等到十点多的时候,刘一民将散文手稿拿到了自己的手里面,骑上摩托车朝着《人民文艺》奔去。
等刘一民走后,几个老教授笑道:“这小子灵感都没有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行喽,只能搞些学术工作了。”
“他什么时候像马尔斯克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我是一点都不奇怪。”朱光遣若有所指地说道。
“朱教授,这话我信,不过一民还得努力,凭借现在的文章来说,还是不够的。”
朱光遣得意地说道:“那咱们拭目以待,我觉得不久就会有厉害的文章出现。”
几个人心里嘀咕,是不是朱光遣跟刘一民呆在一起呆久了,知道一些他们不知道的事情。
想要打探,但什么都没有打探出来。
《人民文艺》编辑部,刘一民将摩托车停好后,快步跑到了楼上,到了屋内,看到大家在吃西瓜,于是走上前自来熟的拿了一块。
“这瓜好吃,在哪儿买的?”刘一民笑着说道。
许一道:“这是我家院里自己种的,熟了给大家拿来尝尝,一民,你今天真是好运气。”
&nbs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