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人生不苦短,苦不能辉煌(1 / 5)
办公室里,徐驰将手里面的稿子从头到尾的又看上一遍,发现没什么问题后,满意地将信装在了信封里面,准备今天就寄出去。
自言自语地说道:“好饭不怕晚嘛!”
把信封放到旁边,专心地看起来自己搜集来的报纸,将上面的文学评论进行了分门别类,慢慢梳理出来了一条事情发展的主线出来。
走出办公室,鄂省作协的书记迎面走来,对着徐驰热情地说道:“老徐,你在阿坝关于藏地的文学作品,写出来了吗?有时间,让我先过过眼瘾!”
“哪能那么快,还得有段时间,我得把藏地生活变化全面得反应出来,这跟关于个人和具体事件的作品写作不一样。”徐驰笑呵呵地说道,听到对方提及自己的作品,心里十分的开心。
“反映时代变化的作品,是比较难写,关键是很多东西,得自己把握,要是写错了,影响可就大了。刘一民同志最新的诗歌你看了吗?你们关系好,下次牵个桥,我也想认识认识这名出色的文坛后辈!”
徐驰走到近旁,距离书记只有半步的距离:“我们是忘年交,一民同志德才兼备,是个不错的年轻人,等有时间咱们一块喝茶。
他的诗歌我看了,写的很好,情感细腻真挚,颇有一种岁月流转,时间变迁之感。寥寥几笔,像是一副家乡的山水画,想到当年少年意气,离开家乡北上抗战时,那河里面摇晃的乌篷船和在河边洗衣服的聪秀女子。”
“还是你适合写诗评,短短几句话,就让我想起我的老家,真有点潸然泪下的感觉。不跟你聊了,我先过去。”
徐驰摆了摆手,到了邮筒旁,将自己的投稿信塞了进去,暗黄色的信封上面写着“《人民文艺》收”。
雍和宫史铁生家里面,陆遥和史铁生两人刚开始是相见恨晚,觉得在物质和精神贫瘠的世界里,两人早应该在陕北的窑洞里面谈天论地。
陆遥感叹史铁生的坚强和文学功底之好,史铁生听着陆遥熟悉的陕北口音,像是见到了许久没见的亲人。
可是过了一会儿,两人就开始因为文学观点的分歧争论了起来。
陆遥的写作风格是现实主义的写作风格,故事可以是虚构的,但都是基于现实,一切的细节都是极为考究的。
这也是他常说的,对于一些技术性和经验性的问题,千万不敢马虎,要不然就不是写实了。
“一个经验和知识都贫乏的作家是不可能成为现实主义作家。以一民和子龙同志为例,一民同志在写作的时候会查找大量的资料,并且选择到阿坝进行采风。子龙同志的几篇关于工厂的,都依赖于他对这个工厂内部结构和运行及人际关系、科学技术方面的了解。”
陆遥说道。
史铁生不算是现实主义作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