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6章 刘老师,你急什么?(1 / 5)

加入书签

    “是啊,看到香江同胞那么欢迎我们,我闭幕的时候,都忍不住流泪!香江的各大报纸都在评论《驴得水》和《狼烟北平》,当然也有《王昭君》。

    你看看,这是香江《大公报》《香江文汇报》《香江商报》的评论,称这是香江民众通过话剧了解内地的一次机会。演出的胜利,是香江和内地的文化交流的胜利,也是我们中华文化的胜利。”

    香江的《大公报》以前是内地的报纸,解放后,内地重组了,只留下了港版《大公报》,《文汇报》是前沪市的《文汇报》和香江合作成立的。

    《香江商报》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办的,唯一可以在内地发行的报纸。

    这三家都是著名的佐派报纸,也就是亲内地。于此同时,还有中、佑派报纸,中是日不落养的狗,不过现在,“日”别说落了,都快熄灭了。

    佑则是光头。

    再后来,又演变成左右,光头彻底玩没了。

    三家报纸大肆表扬话剧到香江演出的成果,是正常的。

    蓝天野说道:“你是不是觉得他们是左,肯定会这样说。我告诉你,那些所谓的中派,也认为这次到香江演出是内地的一次胜利,而且对话剧的精彩程度做出了高度的肯定,他们报道了香江人排队购买话剧票的场景。

    而佑派,在报纸上垂头丧气,不得不捏着鼻子承认我们的成功。”

    “回来的时候,还有很多人香江人握着我们的手送行,还有些老人说,他们在等我们,在等我们!香港的普通民众在67年的时候感受到了国家的重要性。”

    67年在内地和英国佬爆发了冲突,直接有力地支援了当时工人运动。

    三人激动地你一句,我一句,说的脸色潮红,大有扬眉吐气的意思。

    “在香江的最后一场演出,《驴得水》和《王昭君》双双的突破了百场,《狼烟北平》首演的时间比较晚,不过估计用不了多少也要破了百场演出。

    好的剧本才是我们导演和演员的底气所在,要不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我们能耐再大,也排不出来大家喜欢的剧本。”苏民道。

    朱霖笑着说道:“我到大街上买衣服,还有人认出我们嘞,非要给我们减钱。”

    欧阳山尊看向刘一民,指着朱霖说道:“这你总算信了吧!我们就应该多到香江演出演出,让大家认识认识我们,增强认同感。”

    “洋装虽然穿在身,但心依然是中国心!香江虽然还没回来,但民众一定要心向内地。只要这样,总有一天会回来的,民意不可违!”

    蓝天野说到这句话,泪花在不断地闪烁。

    “我跟老蓝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